第209章 临州见闻 (第1/2页)
“驾!驾!驾……”
腊月下旬,随着气温降低,河西的草原上也开始降下大雪。
风雪中,数千兵马向着昌松靠近,直至抵达昌松城下。
朦胧目光下,三辰旗在城下招展,而城门也在片刻后缓缓打开。
哲多悉别带着数十名将领策马出城,在大纛前翻身下马。
“使君,胡虏三日前掠南谷数万牧群北撤,是我无能!”
哲多悉别单膝下跪,作揖禀报昌松的情况。
风雪呼呼,如冷刀割在人脸上,睫毛都被呼吸的水汽给凝出了冰霜。
朦胧中,数名将领翻身下马,走到哲多悉别身前。
“此事不怪你!”
张淮深扶起哲多悉别,随后立即下令:“大军先进城躲避这白毛风!”
说罢,他拍了拍哲多悉别的肩膀,转身上马向城内走去。
不多时,七千多驰援的兵马缓缓进入昌松城内,沿着街道搭帐篷休息。
张淮深率领酒居延、张淮涧、哲多悉别走入昌松县衙内,披风上的积雪随着步伐迈动而抖落。
解下披风,张淮深坐在主位,目光看向众人道:“坐吧!”
在他的招呼声中,众人解下披风入座,而哲多悉别也连忙解释道:
“南谷中被嗢末掠走数万牧群,唯有最西边几个山谷因为白毛风降临而幸免于难。”
闻言,张淮深舒缓道:“知道了,这不怪你。”
“胡虏特意挑焉支山被风雪阻断的日子来入寇,你能守住昌松城,便已是不易。”
“至于嗢末,明年我会整军北伐白亭海,必须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见他并未因此气馁,诸将也渐渐恢复如常,而此时衙门外传来脚步声。
“使君,广武的援军来了!”
一名校尉走入院内作揖汇报,而张淮深却皱眉道:“来了多少人,何人领兵?”
“来了数百精骑,是李刺史麾下果毅都尉热巴坚领兵。”
“召他进来!”张淮深颔首,而酒居延见状作揖道:
“这李仪中屡次阳奉阴违,此次竟然会出援兵,想来是有所图谋,使君当小心。”
“嗯!”张淮深并不否认而是应下道:
“自两年前他拒绝前往姑臧述职后,我便断了他的钱粮。”
“仅凭广武的情况,李仪中根本无法独自养兵。”
“他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恐怕是搭上了索勋。”
“不过以会州的情况,也无法为李仪中养那么多兵马,想来他手中钱粮已然不足,不然不会派兵前来。”
“稍后你们看我眼色,若是那热巴坚胆敢抗拒军令,你们便动手将他拿下!”
“是!!”众人异口同声,纷纷做好了准备。
两刻钟后,穿着唐扎甲的热巴坚走入县衙,一路小跑进入正堂,随后对张淮深作揖:
“兰州果毅都尉热巴坚,参见使君……”
“热巴坚,你可知罪?!”
热巴坚还未起身,便被张淮深呵斥,而他迅速抬头,眼底满是不解。
在他面前,张淮深冷着脸呵斥道:“我去年调广武军驰援凉州,为何援兵不至?!”
“回使君,乃是因为大雪断了洪池岭官道。”热巴坚松了一口气,试图解释。
“够了!”张淮深将其解释打断,抬手道:
“逾期未至,罪无可恕,现在将你手中兵权收回,暂不授职!”
“我……”热巴坚话还没说出口,便见四周酒居延等人纷纷将手搭在了刀柄上。
本就惜命的热巴坚连忙闭嘴作揖:“末将接令……”
酒居延起身上前伸出手来,热巴坚只能乖乖交出符节。
见状,张淮深继续冷脸呵斥道:“下去吧!”
“是……”热巴坚点头哈腰,随后小心翼翼退出了县衙。
见他离去,张淮深立马看向张淮涧:“待大雪退去,你另外一千精骑驰往广武,兼任广武军节度使!”
“是!”张淮涧立马明白了张淮深的想法,动李仪中是不行的,毕竟李氏风头正盛,若是直接动李仪中,很容易会让沙州各家豪强怀疑张议潮想要清除豪强,联手反抗。
外敌当前,至少河西内部不能乱。
只要广武军在张氏子弟手上,李仪中想乱也乱不起来。
若是李仪中反抗,那也是李氏先动手,张氏无奈后动手。
先动手和后动手,意义完全不一样。
“都下去休息吧,等解决了广武的事情,酒居延你亲自走一趟陇右,问问刘继隆何时归还五泉。”
“是!”酒居延作揖应下,但接着又犹豫道:“若是刘使君不还,那……”
“先问清楚再说。”张淮深皱眉打断,而酒居延也不再开口。
接下来几日,凉州的白毛风久久没有停下,一直持续到除夕夜还在吹。
与此同时,跟随王焘北上陇右的李商隐,也赶在除夕夜当天抵达了临州狄道县。
“阿耶,这就是狄道吗?”
“这里怎么比郪县还要大?”
马车上,李衮师稚嫩的声音响起,而车外乘马的李商隐也正在打量狄道。
他们距离狄道还有六七里,由于是除夕夜,因此田间无人干活,但依旧能看到不少熟田中耕种着小麦。
二三里外,横亘河谷间的狄道城显得异常雄伟。
夯土包砖的结构,令在长安为官多年的李商隐都不由暗叹这是一座坚城。
尽管这一路北上,他在武州、岷州见到了许多正在为夯土城墙包砖的城池,可都不如狄道城来得宏伟。
“李别驾!”
王焘的声音响起,李商隐回头看去,但见后方延绵数里的队伍正在缓缓前进,而王焘则是抖动马缰,不急不慢的从后方走来。
“李别驾,狄道就在眼前,感觉如何?”
王焘笑呵呵询问,李商隐也颔首道:“相比较陇南,这狄道倒是较为宽阔平坦,适合耕种的土地也不少。”
陇南放在几年前,那是名副其实的“国外”,虽然李商隐也曾向往过少陵野老杜甫在陇南所作诗词,但他一直以为杜甫在陇南所作的那些诗词有夸张成分。
不过这次北上,随着他亲眼见到寒峡、羌水之后,他这才发现杜甫的描写毫无问题。
秦岭、巴山虽然险阻,但远不如陇南复杂苛刻。
如今走出陇南,突兀见到被洮水冲刷出来的临州河谷后,他突然觉得狄道也不错。
“哈哈,那是!”
王焘依旧笑呵呵的,随后抖动马缰与李商隐并排向狄道城走去,同时说道:
“我家节帅礼贤下士,您不必紧张,只是这一路走来您也看到了,除了一些孩童和迁徙而来的饥民外,当地的百姓根本听不懂官话,只会说吐蕃话。”
“您要是想在此有所作为,还是得等安顿好后,找人学学吐蕃话。”
“多谢提醒。”李商隐心里自然知道这些,但王焘能提出建议,这让他心头一暖。
接下来,二人开始继续寒暄,并在寒暄的过程中,走入了狄道的南门。
走入狄道,宽阔的街道令李商隐眼前一亮,而沿街左右的砖瓦院落屋舍,更令他错愕。
王焘见状笑着解释道:“这狄道城内,大部分居住的都是收复诸州而牺牲将士的烈属,节帅体恤他们,从衙门拨钱粮为他们修建砖瓦屋舍,逢年过节还有直白上门送礼,你看……”
王焘示意李商隐朝自己的目光看去,李商隐果然见到几名直白在一处院门前与两名老迈的夫妇及孩童聊天,随后递出一袋东西。
“这么小的袋子,里面装的应该是面粉或羊肉,若是粟米,理应是一整袋搬给。”
王焘解释着,李商隐闻言倒吸一口凉气,担忧问道:
“节帅如此恩待兵卒,不怕将兵卒养得娇贵跋扈?”
“啊?”王焘错愕,片刻后回过神来,哈哈笑道:
“节帅麾下的兵卒,可不是那些藩镇的牙兵能比的。”
“有何区别?”李商隐疑惑询问,王焘便解释道:
“陇右军中的将士,每日上午训练,三日大操一次,其余时间都是在扫盲。”
“扫盲?”李商隐皱眉,王焘笑着点头:“对,扫盲!”
“按照节帅所说,便是让他们懂文识字,知道自己为何打仗,手中军饷又是何人所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