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 第五零五章 赵匡胤都疑惑了:不是……我大宋居然存在了三百年?!

第五零五章 赵匡胤都疑惑了:不是……我大宋居然存在了三百年?!

第五零五章 赵匡胤都疑惑了:不是……我大宋居然存在了三百年?! (第1/2页)

“这庆历新政是什么内容?”
  
  赵匡胤显得有些激动的,望着韩成出声询问。
  
  他之前,听了太多关于自己大宋的窝囊事儿。
  
  这个时候,终于听到了一些不一样的,自然心情会变得不一样。
  
  韩成没有卖什么关子,当下就给赵匡胤道:
  
  “庆历新政总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方面。
  
  第一就是澄清吏,第二是治富国强兵,第三是厉行法治。”
  
  听到韩成说出这话,赵匡胤心里顿时变得好处不少。
  
  觉得这些人,确实抓到重点了。
  
  制定的还挺不错。
  
  但是,在感到不错的同时,又隐隐约约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
  
  但具体是什么不对劲,一时之间倒还没有想出来。
  
  “其中,这澄清吏治总共包含五条。
  
  一为明黜陟。
  
  仁宗时,官员升迁采用“磨勘”制度。
  
  只讲资历年限,不讲政绩。
  
  导致官吏因循苟且,无所作为。
  
  范仲淹对此提出新的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政绩卓著的官员,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并规定京朝官及郡县官吏,有人保举在三年任期届满即与磨勘升迁。
  
  否则便要等到满五年之后,方行磨勘。
  
  二就是抑侥幸。
  
  宋初以来,恩荫制度造成官僚滥进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有任学士以上官职的,在二十年内通过恩荫,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
  
  范仲淹对此提出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
  
  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第三就是精贡举。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
  
  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
  
  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第四是择长官。
  
  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八九的状况。
  
  范仲淹觉得,官员的升迁要严格依照政绩。
  
  建议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奖励能员,罢免不才。
  
  并主张由各级长官保荐下属。
  
  第五是均公田。
  
  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
  
  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
  
  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
  
  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
  
  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
  
  范仲淹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
  
  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
  
  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
  
  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
  
  富国强兵这方面,则主要分为三个大方向。
  
  一是厚农桑。
  
  范仲淹建议朝廷颁布诏令,加强农桑立法。
  
  命令全国各路转运使,及其所管辖的乡县真正重农桑,奖农桑?
  
  使农业的好坏,作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内容。
  
  二是减徭役。
  
  宋代的赋税与力役,基本上沿袭了唐末及五代的制度。
  
  宋初虽作了一些调整,但赋税残酷、力役烦苛,赋税、徭役迫使贫苦农民纷纷破产。
  
  也激起农民起义反抗。
  
  对此,范仲淹主张合并户口希少的县邑,以减其地人民的傜役。
  
  节用、节俭,裁减统治者的奢侈耗费。
  
  做到均赋税、宽徭役,减轻百姓负担。
  
  三是修武备。
  
  在这件事情上,范仲淹主张恢复府兵制。
  
  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
  
  用来辅助正规军。
  
  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
  
  一个季度的时间来联系战斗,寓兵于农。
  
  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
  
  厉行法治主要分为两条,一是重命令。
  
  针对朝廷过去颁布的法令“烦而无信”的弊病。
  
  范仲淹提出朝廷今后颁行条令事先必须详议,删去繁冗。
  
  审定成熟后再颁行天下。
  
  一旦颁行,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更改。
  
  否则要受到惩处。
  
  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二是推恩信。
  
  宋代皇帝三年一郊祀,照例大赦天下、免除百姓多年积欠的赋税。
  
  但多未彻底施行。
  
  范仲淹要求取信于民,相关衙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施行。
  
  要依法从重处置。
  
  除此之外,必须向各路派遣使臣。
  
  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
  
  这样,就不会发生阻隔皇恩的现象。
  
  这些,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庆历十条。”
  
  听了韩成所说的这些话后,赵匡胤点了点头。
  
  觉得这庆历变革倒还不错。
  
  这庆历十条,切合实际。
  
  各个方面都给考虑到了。
  
  但是再仔细想想,他还是觉得,这庆历新政,有一些地方不太对劲。
  
  如此想了一会之后,突然之间脑海当中,一下子生出了不少的想法。
  
  明白了自己觉得不对劲的地方在哪里了!
  
  那就是太多了,太全了!
  
  他们弄的庆历新政自然是好的,而且从这庆历新政当中,能够看得出来。
  
  这赵祯还有这些大臣们,确确实实对当前的局势,有着很切实的担忧。
  
  并且还是真的想要改变时局,让大宋变得不一样。
  
  可是,他们太急了!
  
  真的太急了!
  
  大宋虽然各个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事情不是这么做的!
  
  这些事,需要有个侧重点,一项一项的进行。
  
  这变革,哪一项都会触碰到无数人的利益。
  
  而一般能够从这里面获得利益的人,大多身份都还不低。
  
  历来推行新政,就最容易受到很多人的阻碍。
  
  一项一项的推行,有皇帝支持倒还好说一点。
  
  可是他们现在,却一下子把各方面的事情,都给一股脑子颁发了出去。
  
  如此一来,那阻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可以说,除了他们这些支持新政的人之外,其余各方面的都给一网打尽,推到了敌对一方。
  
  如此,将会产生多大的阻力可想而知。
  
  这事儿需要循序渐进,一件一件的来。
  
  这样的话,在没有涉及到切身利益之时,很多人就会选择作壁上观。
  
  甚至于,还可以用一些办法,把其中的一部分人给暂时拉拢到自己这边。
  
  让他们也支持新政。
  
  等到一些事情落实,取得了一定成就,并以此而拉拢了一些,新政的受益之人后。
  
  再对其方面进行动手。
  
  这就叫做各个击破。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保证自己的这边的力量占据优势。
  
  这就和作战是同样的道理。
  
  结果范仲淹他们这些人,推行新政却根本没有管这些。
  
  不分主次,不讲究策略,不问青红皂白,把所有该得罪的人,一股脑子全都给得罪了!
  
  涵盖的内容太多,涉及到利益阶层也同样太多,变革太大!
  
  想要一口吃个胖子。
  
  这样岂不是很容易会被噎死?
  
  这事儿只怕是难以为继。
  
  这些人是不懂兵法啊!
  
  他们是在改革啊!
  
  这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
  
  那是真真正正的打仗!
  
  虽然和战场之上的那种真刀真枪的拼杀不一样,却也一样凶险万分。
  
  需要全力以赴,也需要讲究策略。
  
  他们现在这样的做法,那简直就和在自己刚建立大宋之时。
  
  在那各个国家林立的情况之下,以大宋一地,和周围的所有国家同时开战,是同样的道理!
  
  在这种情况下,岂不是会被对方给灭掉?
  
  越想他就越来气,越想就觉得这些人太不会办事了。
  
  想法是好的,但这做事的办法。却真是全凭理想化。
  
  这些人,不会真读书读傻了吧?
  
  世间的事儿,若真这么好办,那就好了。
  
  如此想着,再想想这赵祯被称之为宋仁宗。
  
  可见性格是一个软弱之辈,不是坚定之人。
  
  而这又是变法之时的一个大忌。
  
  变法之时,除了需要有敢于斗争之人,有识之士,采用合适的手段来推行。
  
  最为重要的,还需要有一个非常坚定的,站在变革派这边的皇帝。
  
  对他们进行大力的支持,毫不动摇。
  
  这也是为什么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一个重大原因之所在。
  
  这赵祯,被称之为宋仁宗,脾气肯定很好。
  
  而这样好脾气的人往往有一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耳根子软。
  
  很多事情上,容易摇摆不定。
  
  偏听偏信。
  
  “这庆历新政,只怕……结局不是太好吧?”
  
  脑海当中,一瞬间闪过了诸多的想法。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把这诸多的想法压下来之后,望着韩成出声说道。
  
  声音都显得有些低沉,心情也一样是无比的沉重。
  
  虽然韩成还没有说出结果,但他也觉得自己所想的这些,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差错。
  
  事情就是如此。
  
  韩成闻听赵匡胤所言,对赵匡胤的感觉,顿时也变得很不一样。
  
  不愧是宋太祖,能够被写进诗里面的人。
  
  眼界,见识,各方面都非同一般。
  
  不过是短短的时间,居然就凭借着自己所说出的这些,看出了庆历新政不可能成功。
  
  当下便点了点头道:“对,庆历新政失败了。
  
  “庆历三年十月,朝廷任命张温之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王素为淮南都转运按察使。
  
  沈邀为京东转运按察使、施昌言为河东都转运按察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