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补救(下) (第2/2页)
再者,一个家族的地位高低,一看门第、二看婚姻,从太子、皇子的婚配情况就能看出很多端倪了。
吴人地位有提高,但还不能与南渡土人分庭抗礼。
「自东吴始,江东豪族便想着割据一隅。昔年若非庐江陈敏实在不像话,人望又太低,兴许早已据建邺自立了。我家这个江山,得来并不容易。朕居中调和,种种苦楚,难以对外言说,也只有石贵嫔可以倾诉一二罢了。」说到这里,
司马睿的眼神极为复杂。
有庆幸,有担忧,有愤满,看向儿子之时,甚至带着几分期望。
他这个主君,做得可不容易啊!
从幕府时代开始,就先天不足,大小事务多由王导一手操持,毕竟当初王家看上他,可不就是因为「谦让冲退」?
可七尺男儿,谁没点脾气?任你如此揉捏,时日久了,心中积累的不满几乎要让他疯狂,乃至不顾一切爆发。
但他不能这么做。
王导虽然擅权,满朝文武官将多出于其门,但终究表面功夫做得不错。
而且他看得出来,王导并无取司马氏而代的野心。
王茂弘其实过得也不舒心。
缝缝补补,将半壁江山勉强捏合在一起,容易吗?
为了讨好吴人,甚至主动学吴语,然后操着一口脚的江东话,为人嘲笑,
容易吗?
撮合多桩婚姻,调解南渡士人的矛盾,并代表他们与江东豪族扯皮,容易吗?
推己及人,司马睿觉得王导心中肯定也有愤薄。
所以,他不该向王导发火,还是继续扮演好「谦让冲退」的角色吧。
相忍为国么,邵贼二十年前喊出的这句话,越琢磨越有味道。
「经过淮南一战,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晋王师还缺几分火候。」司马睿又道:「今需补救,不补则断无幸理。」
司马衷、司马冲二人出神地听着。
「一曰‘安民’,二曰‘富国’,三曰‘强兵’,三者其实本就一体。」司马睿说道。
「今已于江北堂邑郡置尉氏、挺、掖三县,安得万余户民人。」
「丹阳郡则有琅琊国、临沂县,有民千五百余户。山彦林将淮南民人及祖部降众发往芜湖,那便就地安置,查清其原籍,于芜湖侨置郡县。”
「京口有两万余户青徐百姓,都是当年跟随朕南渡之官民,今户几何,须得查清。」
「此辈非那豫兖司冀流民,乃我家柱石,万不可轻忽。可于京口筑城,置徐州属郡。」
「建邺亦有不下两万户,亦可酌情侨置郡县。」
「流民多矣。早渡之人已有子孙,繁衍不息。编户齐民之后,可为朝廷供给资粮,朕也不用每次都舍下面皮,向吴人求请了。」
「流民成军之事,早已行之。然能战否,颇为可疑。今后定得用心操练,以补不足。」
「江东豪族部曲守御尚可,进取极难。异日若想誓师北伐,还于旧都,还得倚靠朝廷兵马,切记。」
说了这仿佛交代后事的一大通后,司马睿便停了下来,微微喘息。
司马衷、司马冲二人定定地站在那里,好好消化这番话。
外厅的石氏、山氏、诸葛氏三女听了,各有所思。
石氏有些惶恐。
不过淮南一场失利而已,难道这么严重?
她悄悄看了山氏一眼。山宜男面色也有变化,不过还算镇定,神情更是有些坚毅,仿佛不愿就此认输,要辅佐太子力挽狂澜一般。
诸葛文彪暗叹一声。
虽说她有诸多不满,但万一真到了那一天,皎皎之躯,又怎能为敌人所辱?
大不了一死而已。
里间司马睿休息片刻,声音再起:「东宫多有不足,委屈吾儿了。台城西南侧运渎边上已建起崇正殿并东西二厢堂,可为东宫,过几日就搬过去吧。
?
「道让,琅琊国不过千余户,亦委屈你了。今以会稽、宣城二郡五万二千户为尔封邑,但你不要之国了,就留在建邮。地方军政事务,自有二郡内史为你打理。」
「建邺东西有二锁钥之地。自建邺往东至京口,江面宽阔,风高浪急,南岸则矶石绵延,高岗逼岸,宛如长城,未易登犯。京口往下,则江面逾阔,风浪逾急,沿岸或高峰横亘,或江泥沙淖,或洲渚错列,皆浅涩短狭,难以通行,故紧要处唯京口一地。其后又有秦汉旧河,东吴更开破冈渎,过江则至广陵,直入中渎水(邗沟),诚为京东重镇,非宗亲或重臣,不得出镇。」
「京西则有历阳。东西二梁山夹江而峙,俯瞰洪流。此处江面束狭,更有牛渚山、采石矶深入江中,利于登犯。贼若自寿春、合肥而来,必经此渡江。昔年孙策破刘,全取江东六郡,便自此济。历阳之重,甚于京口,亦得宗室、外戚镇之。」
「山彦林丧师失地,!就让他留在芜湖,料理完流民后,可移治历阳,为朕监镇一方,此事朕会与丞相商讨的。」
「还有广陵——」
司马睿絮絮叻叻,反复交代个不停。
很显然,经历白天这事,他产生危机感了。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自己的身体了。
(码完就发,饭都没来得及吃,求票。吃完饭继续码字,继续码完就发,可能要半夜了,不用等,明早起来看即可,顺便投下月初月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