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三百三十三章 苏轼在登州

第三百三十三章 苏轼在登州

第三百三十三章 苏轼在登州 (第2/2页)

只能是打着推恩的幌子,让他们赶紧挪位子。
  
  第二天,正月乙未(三十)。
  
  诏以大名府去岁水灾,民田多有洪水浸泡,耕种未得,虽有赈济,却恐官司拘禁,命大名府冯京体量察访赈济,相机宽宥百姓所欠官府钱粮。
  
  同日,太皇太后、向太后,并驾开宝寺祈雨。
  
  两宫出幸,自然是浩浩荡荡。
  
  光是仪卫就多达千余,更有大量车马景从。
  
  这一天的开宝寺内,汇集了无数高僧,念经声、诵经声整日不停。
  
  然而……
  
  没有卵用!
  
  隔日依旧是一个艳阳天!
  
  太阳照着汴京城,群臣都开始窃窃私语。
  
  于是,群臣共请赵煦驾临大相国寺祈雨。
  
  毕竟,之前宰执们祈雨不成,现在两宫出马也不成。
  
  可不得天子亲自出马了吗?
  
  赵煦当然是想能拖就拖,最好拖到起风的那一天。
  
  只是,他根本拖不了。
  
  因为,汴京已经两个多月没有下雨。
  
  要不是神卫军在京城内外,打的一百多口自流井,陆续开始投入使用。
  
  现在的汴京城的吃水情况,就已经要恶化了。
  
  即使如此,也撑不了太久的。
  
  蔡河、金水河、五丈河这些汴京城最主要的饮水河流的水位都在持续下降。
  
  从上到下的所有人都被干旱影响。
  
  所有人,都像抓着救命稻草一样,看向皇宫。
  
  没有办法,赵煦只能同意,让礼部选一个良辰吉日。
  
  好在礼部尚书韩忠彦,家学渊源,惯会察言观色。
  
  所以,他上报了一个让赵煦满意的吉日——元祐元年二月乙巳(初十)。
  
  两宫和赵煦,在看到这个日子后,都觉得甚好,于是同意了礼部所选的日子。
  
  但朝堂上,却并未因此安静。
  
  反而,开始翻滚起波涛来。
  
  持续的旱灾,给了一些人借口。
  
  特别是当司马光于二月辛酉(初二)再次告病之后,可能是受到了刺激。
  
  于是,便开始了他们的动作。
  
  “朱光庭这书呆子……”赵煦拿着手里的谏官上书,摇了摇头。
  
  谏书上有着贴黄:司马光今年以来,屡被疾矣!陛下宜当早去朝中奸邪,专用忠贤,天意助顺,就陛下太平功业,司马光必安!唯愿陛下早赐睿断施行!
  
  这书呆子,还真以为赵煦对司马光仰慕崇拜!
  
  在贴黄之外,还有贴黄:臣窃唯陛下即位以来,圣政日新,超越古今,然而今日去奸邪,进忠贤,其势易也!
  
  那么他指的奸邪是谁?
  
  如韩绛、李清臣、张璪之奸邪,天下所愿去者也!
  
  忠贤又是谁?
  
  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忠贤,天下所愿进者也!
  
  哦……
  
  原来您已经代表全天下啊!
  
  赵煦玩味的将手中的谏书一丢,讥讽着:“那朕以后干脆都听您这位代表了天下人的正言的话好了!”
  
  只是,赵煦还真没什么办法治这样的人。
  
  因为朱光庭是左正言,他是谏官。
  
  谏官本来就是干这种事情的。
  
  无论说的对,还是说错了,这都是他的职责。
  
  何况,赵煦知道,朱光庭这个人本性就是如此的。
  
  他就是个书呆子。
  
  他上书所言的这些话,大概率就是他的心声。
  
  为什么?
  
  因为他是程颢的弟子门生,五路伐夏的时候,此人在京兆府跟着吕大防一起负责大军后勤供给的时候,就以做事一板一眼,恪守法条儿闻名,号为‘明镜’。
  
  这可不是他自己吹嘘的,更非是士大夫们之间的互相吹捧。
  
  而是有着事实依据的。
  
  当年其在京兆府为官,就连当地的百姓之间有了争执,也愿意找他协调。
  
  人格魅力和道德操守可见一斑!
  
  于是,人称:明镜先生!
  
  若只是这样,赵煦心里面还会打鼓,会怀疑这个人的用心和出发点。
  
  可关键在于——朱光庭在赵煦的上上辈子亲政后,虽然屡次被贬。
  
  但这个书呆子,每到一个地方,都认真为百姓做事。
  
  遇到旱灾、水灾,总是出现在第一线,亲自为灾民煮粥,也亲自察看赈灾的每一个环节,生怕有一粒米被人私吞,以至于日夜不休。
  
  最后竟是因为旱灾严重,而在祈雨时跪死。
  
  所以,他是真的践行了他的老师程颢天理人伦之道的士大夫。
  
  他是真的相信,这个天下万物皆有天理。
  
  也是真的认为,现在都堂上的韩绛、李清臣、张璪都是奸邪。
  
  正是这些人的存在,让国家政治变得浑浊。
  
  他不是李定那样的投机客。
  
  也不是刘挚那样带着私人恩怨来搞政治斗争的政客。
  
  就是一个书呆子,一个恪守自己信念的士大夫。
  
  所以,赵煦也只是生生闷气,很快就想开了。
  
  赵煦是很清楚的。
  
  朝堂上需要做事的聪明人,但也需要像朱光庭这样坚守自己理念的书呆子。
  
  哪怕是当个吉祥物,哪怕是当个花瓶呢!
  
  更不要说,赵煦一直想着,要在未来将二程的思想据为己有。
  
  所以,他也只是说了两句气话,就重新拿起了朱光庭的上书,然后在上面批示: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朕之股肱也!韩绛、李清臣、张璪等大臣,亦朕之臂膀也!明道先生遗朕书曰:天地之用皆君之用也!其注释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人君治政则不然,士农工商,皆天子之民,清流浑浊,皆陛下之臣!
  
  其与爱卿共勉之!
  
  批示完,赵煦将笔一丢,把谏书交给一旁的冯景,道:“送通见司,让通见司誊抄三份,两份送保慈宫,一份转谏院!”
  
  “是……”冯景低着头,接过了谏书。
  
  赵煦却是摇头。
  
  是的,朱光庭的这封谏书,是直接送到赵煦这里,而不是从两宫那边送来的。
  
  这既是赵煦日拱一卒后得到的权利——谏官、御史,假若指明给他的上书,两宫一般都不会再过问,直接由他处置。
  
  同时,也是赵煦肯捏着鼻子批示朱光庭的原因——他可是直接跳过了两宫,向赵煦奏报的!
  
  哪怕只是这个原因,也不该对他有什么惩罚。
  
  相反还得鼓励一下!
  
  ……
  
  通见司将赵煦批示的副本,送到保慈宫的时候。
  
  两宫也在苦恼着一个事情。
  
  因为旱灾持续,宰执、两宫祈雨都没有效果。
  
  于是,很多声音,都从各个角落里冒出来了。
  
  一般的人,无论是私下议论,还是公开上书言事。
  
  两宫也都不会放在心上。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事情乃是一个元老捅出来的。
  
  光禄大夫、端明殿学士范镇!
  
  这可是四朝元老,论资历和文彦博一般无二的大臣!
  
  当通见司送来赵煦批示的朱光庭上书,两宫看完后,就都有了想法。
  
  “娘娘,不如去请六哥来……”向太后提议:“毕竟,范学士上书所言,涉及先帝……”
  
  “恩!”太皇太后想了想,也点头应允。
  
  此事,确实也只能请官家来,才能做出决断。
  
  毕竟,事涉先帝的主张,同时牵扯了太祖、仁庙、英庙三代帝王。
  
  于是,便命粱惟简去将赵煦请到保慈宫来。
  
  赵煦得报的时候,诧异了一声,就问着来请他的粱惟简:“太母、母后,遇到何事了?”
  
  “奏知大家,乃是已经致仕在家荣养的故光禄大夫、端明殿学士范镇上书……”
  
  “上书内容,臣就不大知道……只知两宫慈圣皆为之苦恼……”
  
  “范学士?”赵煦诧异了一下。
  
  范镇就是那位抚养范祖禹长大的叔祖,同时也是欧阳修的密友,新唐书的作者。
  
  赵煦即位后,曾下诏请他入京。
  
  但他年纪太大了,家人怕他经不起车马劳顿,所以上书致仕。
  
  于是,加端明殿学士封蜀郡公致仕。
  
  便跟着粱惟简,到了保慈宫,给两宫请了安,赵煦就问道:“太母、母后,可是遇到了什么难办的事情?”
  
  太皇太后命文熏娘,服侍着赵煦坐到她身边,然后将一纸上书递给赵煦:“范学士上书,言及祖宗宗庙的事情……”
  
  “老身还有太后,皆妇孺也……这种祖宗之事,还是得官家来拿主意!”
  
  这是自然。
  
  此事涉及了先帝、英庙的决定。
  
  也牵扯了太祖、仁庙在宗庙的位置。
  
  若官家是个正常的孩子,她和向太后也就拿主意了。
  
  可偏偏这位官家他不是正常的孩子啊!
  
  特别是正月之后,太皇太后已经明显感觉到了,越来越多的大臣,特别是御史台的谏官,有什么劝谏的话都开始选择向福宁殿独奏,而非向她和向太后进言。
  
  还好这个孩子孝顺,批示后的奏疏,总是记得命人拿来给她和向太后复核。
  
  不然的话,那些谏官到底和官家说了什么?她这个太母都不会知道!
  
  于是,太皇太后自然知道这些动向意味着什么?
  
  群臣,皆归心矣!
  
  要不是官家年纪太小,那些大臣恐怕会迫不及待的拥戴着他亲政了。
  
  至于她这个太母?
  
  不好意思,真不熟!
  
  这自然多少让这位太皇太后,心中有些不舒服。
  
  在不舒服的同时,她也知道,国政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和先帝有关的事情。
  
  她必须也只能和这个孙子商量着来办了。
  
  这既是为了高家着想,也是为了她的身后名考虑。
  
  她这个太母,今年已经是五十有四了。
  
  慈圣光献享寿六十有一,章献明肃也是同寿。
  
  这意味着她大概率也是差不多的寿元。
  
  所以,每次看到这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信,同时越来越聪明的孙子。
  
  太皇太后,都是面带笑容、慈祥。
  
  赵煦却是接过了上书,低头一看。
  
  还真的是个很麻烦的问题呢!
  
  范镇上书,只说了一个事情,内容也不过百来个字。
  
  但却同时牵扯了法统、宗庙和好几代天子!
  
  这事情很简单。
  
  自周以来,历代王朝皆以昭穆为宗庙排序。
  
  父为昭、子为穆,子子孙孙排序下去。
  
  但宗庙之中,从王莽之后就只有九个位置。
  
  所以,这样排序后,总会有人得被请出宗庙,以此保证宗庙的正常。
  
  于是,就有‘亲尽而祧’的制度来补充。
  
  同时,还有着‘万世不祧’的固定的祖先神位。
  
  于大宋而言,自然是太祖、太宗,居万世不祧的位置上。
  
  其他先祖牌位,都要依照亲近而祧的制度毁庙,迁于太庙的东西夹室。
  
  譬如赵煦即位,便祧翼祖神庙,迁于夹室。
  
  而范镇上书,提及的这个事情,则牵扯了从英庙即位到赵煦的父皇即位这一段时间的皇室骚操作。
  
  起初,英庙即位,仁庙神灵入主宗庙,祧禧祖之庙。
  
  这是正常的。
  
  但,赵煦的父皇即位后却选择将禧祖的神位请回了宗庙,把顺祖祧了出去。
  
  这下子就犯了一个昭穆制度的大错。
  
  因为,按照父子昭穆,祖孙同昭的祖庙排序,正常的排序应该是这样的:
  
  禧祖(赵眺)、顺祖(赵铤)、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
  
  于是,按照父在左,子在右的昭穆制度。
  
  太祖皇帝的神位,在迁了顺祖,而保留了禧祖的时候,他很尴尬的出现在右边,也就是居于穆的位置,在宗庙的方位上出现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而太宗皇帝则出现在了不属于他的位置上——居左,位于昭位,尊于东方!
  
  赵煦的父皇,做这样的选择很好理解。
  
  朕是太宗子孙!
  
  又不是太祖子孙!
  
  把自己的祖宗,放到更好的位置上,这是人之常情。
  
  而且,赵煦的父皇也有理由的。
  
  自古以来三不祧——始祖、太祖、太宗。
  
  所以,保留禧祖儿祧顺祖,合情合理!
  
  若赵煦是上上辈子的他,估计此刻也会做出和他父皇一样的选择。
  
  但……
  
  他低下头去,想起了那些现代网络上的梗。
  
  再看着范镇的上书文字。
  
  于是,赵煦轻声道:“范学士所言,确实有理……”
  
  “太祖自宋州有天下,祖有功而宗有德……岂能使太祖皇帝不得正位东方?”
  
  “如今天旱,恐也与宗庙礼乐不正有关……
  
  “不过孙臣毕竟年幼,所思所虑,难免浅薄……”赵煦笑着说道。
  
  “不如,下都堂,请宰执们都来商议商议?”
  
  这么大一口锅,赵煦当然不会往自己身上背了!
  
  正好,也可以借着这个事情,分散一下朝野注意力。
  
  免得又有类朱光庭的书呆子,胡言乱语。
  
  注:养济院就是苏轼元祐四年在苏州创办的。
  
  PS:北宋后期的社会福利制度,放在今天也不过时……所以,其实大多数措施,都是忽悠人的。
  
  但,终究还是多少发挥了一点作用。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