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新洛阳的规模 (第1/2页)
李绍贤对于向迪勒拉山脉以东的开发不遗余力,使得新洛阳的面积不断的扩大,逐渐的占据了迪勒拉山脉以东的广大草原地区,这里是后世世界上最好的牧场之一,具有世界粮仓和肉类基地的称呼,但是现在还处于最原始的状态,李绍贤就开始了对这里的改造和发展,使得这里的人们开始迅速的对外接触。
原始的部落生产的效率肯定是非常低下,新洛阳带来的新式工具、农具在这里非常畅销,但是这里没有固定的货币,主要是以以物易物的贸易形势,但这并没有妨碍人们使用新式工具、农具的积极性,也没有打击商人们的交易热情。大量的牛羊牲畜在吃用不完的情况下,人们只好放弃,但是这些远来的商人们愿意使用他们的锅碗瓢盆、铁犁、铁锨、精美的服饰来交换,这让他们非常高兴,开始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互相的价值,一口精美的铁锅就可能换来一头肥硕的壮牛,一把可收的砍刀就可以换来一批健壮的坐骑,这就让那些商人们趋之若鹫。
商品交换的高度发展,逐渐在这里流行了大明的货币,比如铜币、银元,以为无论是商人还是土著人都发现以物易物的交易有时候很不方便,就选择了铜币、银元作为商品的一种保证。李绍贤面对这种情况,就适时的见了一座铸币厂,为了保证这些铜币、银元不会被一些奸诈的商人投机取巧,李绍贤就采用了水压机铸造,以大明本土的铜币、银元为模板铸造出了精美的货币,不料另一个情况出现了,这些精美的货币好多都被那些土著人收藏起来当做了装饰品。当李绍贤发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有些哭笑不得,为此货币铸造厂就开展了另一项业务,那就是专门铸造一些精美的饰品用来销售,竟然获得了不菲的收益,这是另一个意外之喜。
随着领地的不断发展,李绍贤就继续培训大批的基层管理人员,这些基层管理人员第一个接受的就是大明的文字,必须要认识五百以上的汉字,能够熟练使用这些汉字的人才能成为小镇一级的地方官员,要想得到再大一些的地方官员,就必须认识一千以上的汉字,这就再次让学习汉字的*在这里兴起。人们逐渐的认识到,只有掌握了这些汉字才能更好的融入新洛阳的发达地区,才能生活得更加舒适,从而达到了汉字在这里的迅速普及,新洛阳地区的汉字学校也就是这样在广大的地域里不断建立。
对于开始扩张的土地面积,李绍贤建立了十几个省份,各省都设置了省长,这些省长自然就是由大明的本土官员来当,其余的就从最早的新洛阳地区选拔。为了保证对这些地区的有效控制,无论从金钱上,还是从武器装备上,李绍贤都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制度,并且警告那些来自大明本土的官员,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否则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不能齐心协力的搞好对这里的有效治理,将来他们这些人可能似无葬身之地。仅仅占据这里人口十几分之一的大明本土官员自然知道这样的危险性,他们必然会尽心尽力,兢兢业业的执行李绍贤的政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