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86章 强化锦衣卫?

第386章 强化锦衣卫?

第386章 强化锦衣卫? (第2/2页)

将事情的性质,从为自己争口气,上升到了为往圣继绝学层面。
  
  其他人自然知道这时候该说什么,纷纷吹捧陛下圣明什么什么的。
  
  其中吹捧最热切的,是三名儒家出身的学士。
  
  编书的主力自然是他们这些文人,这是妥妥的功绩和声望。
  
  随着变革的进行,理学的地位被客观现实倒逼的必须做出改变。
  
  最让他们难安的还是方(唯物)学的出现,直接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按照常理来说,这个速度不应该如此快。
  
  在这个年代学问传播速度很慢,方学想打开局面,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时间传道。
  
  这也意味着,不论方学多么优秀,想动摇理学的地位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行。
  
  然而大明周报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它的销售渠道遍布全国每一个县,也就意味着可以在短期内,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全国百姓。
  
  每一期周报上,都会刊登几篇方学的文章。
  
  全国的读书人都知道,大明出现了一种新学说,名为唯物学。
  
  理学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试图强迫翰林院,不要刊登方学文章。
  
  解缙可不惯着他们,当场拿出了朱标的亲笔题词:
  
  忠君爱国、廉洁奉公、守法为民、公正真实。
  
  十六字真言一出,这群大儒立马不吱声了。
  
  没办法,他们只能写文章对方学进行全方位批判。
  
  然而不论是批判也好,唾骂也罢,抵制也好,都无法阻挡方学的扩散。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唯物学。
  
  而且,有句话叫理越辨越明,尤其是在朝廷主持公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理学大儒的批判,反而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唯物学。
  
  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唯物学。
  
  当然,那些人选择唯物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朝廷的支持。
  
  朝廷是没有直接亮明态度,可允许方学在周报上刊登,就是最好的表态。
  
  既然朝廷支持,那自然就有人去学,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做官。
  
  虽然现在理学依然强势,可方学也已经站稳脚跟并迅速的发展。
  
  一家独大的局面即将被打破。
  
  现在理学急需一个大动作,重振自家的声威。
  
  编写一部巨著,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陈景恪的这个提议,可以说毫无阻碍的全票通过了。
  
  本来朱标计划,在翰林院内部设立一个机构,召集三五百人进行编撰。
  
  然而陈景恪却直接将这个数字扩大了十倍:
  
  “先辈留下的书籍浩如烟海,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关系国民生计……”
  
  “我们既然着手编写这部文献,那就做到最好……三五百人根本就不够用。”
  
  “我建议,从全国挑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齐聚洛阳编撰此书。”
  
  “人数暂时就定为五千。”
  
  五千?众人都震惊不已。
  
  本来他们以为,这次修书最多也就是宋朝《太平御览》那种规模。
  
  虽然也是大功一件,可有先贤事迹在前,总归是少了点震撼。
  
  现在才知道,自己还是太低估陈景恪的气魄了。
  
  五千人参与,堪称史上之最啊。
  
  两相比较,《太平御览》就不值一提了。
  
  然后就是隐隐的兴奋。
  
  如此庞大的人数,此书的规模将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若编成,必将是华夏文明一大盛事。
  
  对所有参与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荣耀。
  
  怎么说呢。
  
  总编纂有资格在华夏史书上单开一页,普通的参与人员,也能在族谱上单开一页。
  
  但……
  
  朱标皱眉道:“这……规模如此之大,所需费用定然不小。”
  
  “现在朝廷到处用钱,若是因此耽误了变革就不好了。”
  
  陈景恪笑道:“陛下无需担忧,现在朝廷不缺钱。”
  
  “要考虑的是如何合理的让这些钱粮流动起来,变成实实在在的物,为世人提供便利。”
  
  说到这里,他朝朱标使了个眼色。
  
  朱标虽然不明白他要做什么,但出于信任还是点头道:
  
  “也好,那此事就暂时这么定下了,具体该如何做咱们下去再详谈。”
  
  诸位大臣都非常激动的齐声赞颂陛下圣明。
  
  之后众人又讨论了一些别的事情,今日的会议才算结束。
  
  然后三名儒家学士一溜小跑的离开了,显然是要去将这个好消息公之于众。
  
  等人都离开之后,朱标才问道:
  
  “景恪,你又在打什么鬼主意?”
  
  朱元璋和朱雄英也向他看来,编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不成吗?
  
  陈景恪这才将原因和盘托出。
  
  “那些大儒在地方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影响到国家政策的施行。”
  
  “事实上,他们已经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阻碍新政和新思想的推行。”
  
  “南洋那边的局势已经达到了临界点,我估计那些土著势力马上就会有所行动。”
  
  “到时候朝廷出兵南洋,正式施行大分封,必然会遭到儒生的反对……”
  
  “编写这部文献,既是对他们的一种安抚,也正好借机把他们全都弄到京城看管起来。”
  
  到了京城可就由不得他们了,离开了地方,他们就是没牙的老虎。
  
  再难阻挠新政和新思想的推广。
  
  这个方法不是陈景恪首创,而是老祖宗的智慧。
  
  从汉朝开始,朝廷强势的时候就会找各种借口,强行把地方富户迁徙到京城周边居住。
  
  包括地方上有名的贤人,也会被强行征召入京为官。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削弱地方政治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陈景恪不过是根据大明的实际情况,活学活用了一下而已。
  
  既削弱了地方政治力量,为变革扫清了障碍。
  
  又可以集中文人的力量编修书籍,尽可能的将老祖宗留下的财富保存好。
  
  上辈子《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文献散佚,可以说是华夏文明巨大的损失。
  
  至于《四库全书》,说是修书实为毁书。
  
  好不容易逃过各种天灾人祸,保存下来的书籍,都毁在了满清手里。
  
  这一世,陈景恪必然不会再让类似的事情重演。
  
  等这部文献编纂好,他会用活字印刷术印上几千套。
  
  然后在全国各地修建图书馆,将这套书籍放在里面。
  
  不光是这部文献,其他所有的藏书能刊印的,就尽可能多的印刷出来。
  
  每个地方都藏一套。
  
  就不信还能全都失传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