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道法研究所 (第2/2页)
“那么你们今天是搞成了千里传音,还是灯头朝下?”赵士祯又问道。
“你猜呢?”王徵反问道。
“我猜的话……灯头朝下虽然神奇,但不至于搞得这么密不透风。”赵士祯说着震惊道:“难道你们可以千里传音了?!”
“真是机智无过师兄啊!”说话间,王徵走到一间实验室门口,转身清了清嗓子,装腔作势道:
“大明万历十五年七月初二,这是普普通通的一天,却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天!”
说着他缓缓推开了实验室的门,侧身做个邀请的手势道:“用师父话说,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
实验室内,一张偌大的木桌上,摆着一堆瓶瓶罐罐、线圈铜球之类的仪器。
一个个子不高,面容白净的年轻人,正跟两个助手一起,对着一桌子仪器进行最后的检查。
听到开门声他才转头一看,赶忙放下手中的实验记录本,快步迎上来道:“有失远迎,师父恕罪!”
“没事的子先。”赵昊摆摆手,微笑问道:“实验成功,比什么都重要!”
“是,师父。”年轻人肃容点头,尽量让自己保持平静。
别看他这样,却是出现在本书简介中的人物,南徐北王中的前者——徐光启!
这位就没必要多介绍了,赵昊隆庆三年就让金学曾代师收徒。当时他才七岁,如今在赵昊门下已经整整十九年了,在科学门中只有阳阳师兄们比他排位靠前,绝大多数同门都要喊他一声师兄。
赵昊把南徐北王派来搞一个项目,可见他对千里传音有多看重了!
能不看重吗?江南集团如今的地盘虽然不算太多,但摊子却铺的超级大,从东到西八万里,要塞和基地遍布四大洲三大洋!
在如此恐怖的距离面前,一切现有的通信手段统统失效。就连他多年来不计成本建立起来的信鸽系统,也一样望洋兴叹,必须依赖船只完成信息的跨洋传递。
目前从里斯本传信到上海,集团用最快的速度——飞剪船配信鸽系统,也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虽然已经快到常人无法想象了,但对赵昊来说依然是难以忍受的缓慢。
比如欧洲发生了什么大事,远征舰队第一时间报告国内。哪怕自己在上海收到信后第一时间回复,等远征舰队司令部收到命令时,已经是四个月后了!
而且那是正好赶上季风转换,才能达到的理想状态。更多的时候,顺风两个月,返程逆风就得多一个月,再稍一耽误就朝半年去了。远征司令部要是等国内决策的话,黄花菜都凉了。
这个问题历朝历代都会遇到。按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应该由皇帝决定前线的一切。可要是君王死死抓着决策权,在遥远前线作战的军队,就会变得反应无比迟缓,很可能招致帝国无法承受的惨败。
可要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皇帝又担心将领会拥兵自重,图谋不轨。
在这种客观困难导致的矛盾心态下,哪怕开国皇帝御驾亲征,为子孙打下大大的江山,等到后代那些温室花朵接班后,只能忍痛放弃驿马鞭长莫及的边疆领土。结果历朝历代到了中期,真正统治的疆域便都大差不差了。
赵昊所著的《军事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权统治的范围,或者说政权力量投射的效果,是与信息传达效率是直接成正比关系的。
当信息传达效率低到一定程度,政权力量投射的收效也将差到无法接受。当为了维持在该地区统治,投入大到无法承受时,政权要么被活活拖死,要么只能壮士断腕,主动收缩自己的统治范围。
如果用他这套理论来审视,江南集团如今的状况可谓糟糕透顶。如果他不想让集团被活活拖死,就必须要么主动收缩,要么想办法显著提高集团信息传达的效率!
苦心经营多年才得来的八万里大好……海岸线,赵昊是一寸也不想放弃,所以很多年前他就下决心,要把电报搞出来!
而且难得的是电报技术——不管有线电报,还是无线电,都不需要太多前置技术。人类想要实现这一步堪比蒸汽机的伟大跨越,需要的主要是革命性的理论和理念!
更难得的是,这些革命性的理论是那样的简单易懂,不超过后世的中学水平。赵昊自己都有信心把它搞出来……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结果就耽误了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