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摄政大明 > 第四百四十六章.大朝议(六).

第四百四十六章.大朝议(六).

第四百四十六章.大朝议(六). (第1/2页)

……
  
  ……
  
  随着“赵党”官员们带头攻讦黄有容,皇极殿内原本的平静局面顿时就被打破了,就好似一颗巨石砸到了平静的水面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然后,不断有官员出列发言,与“赵党”官员们一样,他们的发言大都是攻讦黄有容的。
  
  “陛下,臣也同样要弹劾黄有容的祸国乱政之罪!在陛下南巡期间,黄有容打压异己、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种种恶行,皆是罪不容诛!还望陛下严惩黄有容,以正朝纲!”
  
  “陛下,黄有容这段时间以来,或是弄权误国、或是残害忠良、或是施诈营私,所作所为皆是奸臣秉性、暗藏祸心,陛下您绝不能姑息养奸啊!”
  
  “陛下,臣听闻黄有容的私德不佳,整日以亵玩幼女为乐,这些年来,也不知有多少幼女受到了祸害,如此品行不端,又如何可以进入内阁、成为百官表率?民间百姓们又会如何看待朝廷百官?还请陛下罢免黄有容的官职,以正视听!”
  
  “陛下,据臣所知,黄有容实乃一个大大的贪官,他这些年来或是贪污挪用、或是收受贿赂,敛财高达千万两白银,情节之恶劣严重,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如此的巨蠹,可谓是千古少有,还望陛下严查!”
  
  “陛下,黄有容不仅私德糜烂、祸国乱政、贪污受贿,而且还昏聩无能!在陛下南巡期间,他无力掌控政局,所推行的各项策略皆是漏洞百出,并且还一意孤行、刚腹自用,使得朝野局势愈加混乱,无论百官还是百姓皆是怨声载道,还望陛下明察!”
  
  “陛下,臣也要弹劾黄有容……”
  
  “陛下……”
  
  ****
  
  几位“赵党”官员刚刚说完,就看到百官之中不断有人出列弹劾黄有容,或是批评黄有容的私德、或是攻讦黄有容的政策措施、或是弹劾黄有容的昏聩无能、又或者是往黄有容身上泼脏水……
  
  弹劾黄有容的官员,来自于朝中各大派系,有“赵党”官员、有“周党”官员、有“太.子党”官员、有“沈党”官员、也有许多中立官员……他们弹劾黄有容的原因各有不同,或是因为相互间的旧怨、或是因为靠山的暗中指使、又或者是因为商税整顿的迁怒心理、再或者只是纯粹想要看到黄有容狼狈不堪的样子……
  
  甚至于,还有许多原“黄党”官员眼见着黄有容即将要倒台,生怕自己会受到连累,为了撇清自己与黄有容的关系,竟然也出列发言弹劾了黄有容——事实上,在百官之中,竟然还要数这些原“黄党”官员的表现最是激烈狠辣……
  
  毕竟,黄有容即将要倒台了,日后也不可能报复他们,所以百官们不论出身于哪家派系,皆是放心大胆、争先恐后的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一时间,皇极殿内竟是群情激奋的场面,在百官的口中,黄有容也变成了一个昏聩无能、狼子野心、贪得无厌、心理阴暗、弄权误国的贪官奸臣,简直就是一无是处。
  
  虽然,尚有一些死忠于黄有容的“黄党”官员出声维护黄有容——比如礼部尚书林维、少傅张诚这两位黄有容的铁杆,此外大学士霍正源与工部侍郎陈东祥出于各种考虑也同样是出声维护了黄有容——但他们毕竟只是少数,他们的声音很快就淹没在反对黄有容的浪潮之中。
  
  什么是“墙倒众人推”?显然现在这般情况就是了。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赵俊臣第一次见到这般情况了,大约在一年之前,前阁老温观良倒台的时候,也同样是遭遇了这般状况——当时,黄有容还是围攻温观良的带头人之一,没想到仅仅只是一年之后,黄有容本人也遭遇了同样的绝境,从某方面而言,却也是因果循环了。
  
  当然,不论是温观良、又或是黄有容,他们之所以会倒台失势,皆是因为赵俊臣的暗中推动,说赵俊臣是幕后黑手也不为过。
  
  所以,看着黄有容被百官们落井下石、趁火打劫,赵俊臣也没有丝毫的怜惜心理,反倒是心中暗暗警惕着。
  
  因为赵俊臣知道,若是有一天自己即将要倒台失势了,也必然会迎来完全相同的局面。
  
  毕竟,像是赵俊臣、黄有容这般层次的官员,皆是击败了大量的竞争者、侵犯了太多人的利益、得罪了太多的朝中同僚,再加上某些小人的卑劣心理,他们一旦倒台之后,就必然会迎来“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即使是赵俊臣也不例外。
  
  不谈那些平日里视赵俊臣如敌寇的清流与政敌,就说左兰山、詹善常、陈东祥这些“赵党”官员,别看他们平日里对赵俊臣毕恭毕敬、惟命是从,但若是赵俊臣某一天出现了倒台的迹象,那么他们绝对会第一时间抛弃赵俊臣、寻找新的主子,为了撇清自己与赵俊臣的关系,他们还会用最激烈的手段攻讦赵俊臣,就像是今天的某些原“黄党”官员的表现一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