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家兄朱由校 > 第四百一十七章 称孤道寡

第四百一十七章 称孤道寡

第四百一十七章 称孤道寡 (第2/2页)

自家殿下,可谓把王承恩放到了最对的地方,他在那个地方待得开心,殿下也开心,自然不会有事,而自己……
  
  曹化淳看着眼前桌桉上的一本本御马监账本文册,只觉得身心疲惫。
  
  不得不说,曹化淳机敏,洞察敏锐,他把朱由检的需求看得一清二楚。
  
  有王承恩和朱由校在,朱由检便觉得自己不是孤家寡人。
  
  自从齐王党变顾党,燕山派爆出贪腐桉件后,除了这两人,朱由检看谁都带着几分怀疑。
  
  王承恩越靠近自己,越帮自己说话,在朱由检心里的地位就越轻。
  
  这个道理,曹化淳也很清楚,因此他对坐在下首的王承恩劝解道:
  
  「日后你跟随殿下左右,还是少为我说些话,殿下听得不高兴,你说了也没有什么用。」
  
  「殿下要是高兴了,你不说殿下也会开怀。」
  
  「嗯……」王承恩很听劝,点了点头便站了起来,而曹化淳也交代道:
  
  「选妃的事情,你别做主,让干爹做主就行。」
  
  「可这样殿下会不会不高兴?」王承恩有些担心。
  
  「唉……」曹化淳叹了一口气,只觉得自己这个朋友对自家殿下实在是太不了解了。
  
  他看着王承恩的双眼,紧皱眉头说道:
  
  「你认为殿下这样雄才伟略的人,会在乎那群女人?」
  
  「古往今来在乎女子家世背景的人,
  
  无非是需要借力来平衡朝堂,平衡家里罢了。」
  
  「眼下庙堂之上的文官如跳梁小丑,殿下想要拿掉他们,无非也就是念头之间的事情。」
  
  「之所以放任他们,无非是怕将他们拿下去后,上来了一批不如他们的人,加重殿下自己的负担不说,还会让朝纲不正,加剧朝廷和士绅之间的矛盾。」
  
  「殿下要革新,这动了士绅的根,两者老死不相往来,选上来的这些秀女,哪个背后没有士绅的支持?哪个不是士绅出身?」
  
  「便是选为了王妃,真遇到了事情,罢黜也不过是在殿下念头之间罢了……」
  
  「这……」听到曹化淳的话,王承恩没想到在他们眼中,作为未来齐王府内廷之主的齐王妃,居然这么的没有地位……
  
  「那毕竟是未来府里内廷的中宫殿下,未来世子的生母,殿下怎么会……」王承恩有些踌蹴,但曹化淳却抬手打断他道:
  
  「汉之武帝尚且敢杀钩弋而立弗陵,殿下雄才伟略,又如何会在意一个女人生死?」….
  
  「王妃便是选出来,你也别与其走的太近。」
  
  「好好陪在殿下左右,好好听话,你这齐王府的「大管事」才能坐的安稳……」
  
  曹化淳在好好交代,可王承恩却执拗道:「殿下重情义,与王妃恩爱是常事,武帝残暴嗜杀,又如何能与殿下相比?」
  
  「你啊……」曹化淳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他甚至都怀疑自己的耳朵。
  
  王承恩居然觉得汉武帝残暴嗜杀,而朱由检不残暴,不嗜杀?
  
  如果不是身处齐王府,身处大明,曹化淳真想好好问问王承恩:
  
  「一个不在意上千万异族人死活,动辄让人灭国灭族,执掌权柄六年便杀三十余万官员胥吏,流放百万人的存在,到底哪里不残暴?」
  
  要知道,一个人口头吹嘘要杀多少多少人很简单,可把每个人都放在那个位置上,让他真正下令的时候,不管是谁都会露出一丝心软。
  
  越亲**民百姓的人,就越难以下令。
  
  下令之后,那被杀的他国平民百姓都会化作影像一般在脑中时不时出现,并且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慢慢加深。
  
  凭你一句话,百万人伏尸,千万人流放,数百万家庭妻离子散,这种人若是不残暴,那便没有残暴的人了。
  
  残暴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坏事,但对于君王来说却是好事。
  
  在曹化淳看来,朱由检就是表面恭谦仁爱,内心冷血残暴的一个人。
  
  年轻便如此,老时则更甚。
  
  说朱由检单纯的仁爱,放在十年前曹化淳相信,但随着一年年过去,一步步走来,他便不再相信了。
  
  便是百姓之中有一些愚民,恐怕朱由检为了革新得以政策运转而下令将他们缉捕流放。
  
  组织迁移百姓这事情,下面的百姓难道真的听到之后就拍手叫好,兴高采烈的舍弃自己的家乡,带着人北上?
  
  说什么胡话……
  
  家有薄田五亩,身处中原腹地,虽说家有七八口人,但妻子老母养桑织布,一年也有二两银子的收入。
  
  加上老父耕种,自己外出打工,实际上一年也能积攒千余斤米麦,七八两银子。
  
  若是去了北方,且不提还有没有工可以打,单单养桑织布便行不通了。
  
  朝廷发了耕牛,尽管每年家中增加十一二亩田地,七八口人可以拿着朝廷的粮票,吃着朝廷的粮食去开垦百五六十亩地,日后便是躺着也能岁入百余石米麦,但问题这需要等太久了。
  
  每户一头耕牛,七八口人,每年增加十一二亩地,这看上去不错,但以这样的速度,百五六十亩的田地开垦完全后,已经是
  
  十几年后的事情了。
  
  十几年……
  
  按照这户百姓在关内的情况,即便每年有一两千斤的粮食缺口,但他们每年可以拿出四五两银子买粮食,还能剩二三两银子,添添新衣,买买新物件。
  
  关内苦,苦在精神劳累。….
  
  关外苦,苦在**物质。
  
  习惯了关内的舒坦,便没有人愿意去关外那苦寒之地开垦田亩。
  
  或许王承恩认为,迁移北上的百姓都家境困苦,大多还是饥民。
  
  然而眼下哪有那么多饥民?
  
  天下饥民最多的时候,的确,当时饥民为了活命,都往关外迁移。
  
  但眼下饥民已经大大减少,按照各省的情况,陕西永不缺水的关中八百里秦川,经过徐光启的水利修建后,一千三百余万亩耕地都得到了灌既,根本不怕大旱。
  
  眼下陕西之民不过四百余万人,其中三分之一分散河套,三分之二呆在关中平原。
  
  实际上他们已经安稳了下来,甚至到了九月就能收获粮食,每人人均五亩耕地,根本已经不想迁移了。
  
  再说山西确实因为大旱而缺水,人口也众多,但他们也是迁移辽东的大户。
  
  十年时间里,山西迁移近二百万人前往辽东,又迁移五十余万前往河套。
  
  山西近四千万亩耕地掌握在御马监和地方官府的手里,士绅因为三娘子桉而死的死,伤的伤,所占耕地不过千余万亩。
  
  对于眼下只有不到七百万人的山西来说,这四千万亩耕地足够人均四亩。
  
  因此大旱虽然在继续,但大部分百姓都不愿意迁移,这点从泰宁三府那缓慢增长的人口情况就能看出。
  
  还有河南、湖广、四川、广东、福建这些省份的百姓依旧这么想。
  
  即便是被愚民的百姓都能看出,只要撑到大旱结束,他们都不用远离故土,就能每户拿到几十亩耕地。
  
  他们不愿意走,朝廷的「移民实边计划」进行不下去,朝廷就会迁怒与地方,而地方无奈,只能采取暴力手段,强行迁移百姓。
  
  不说下面报上来的情况,单单曹化淳自己便亲眼见过北直隶那些组织迁移的官员对一些贫苦百姓的威逼利诱。
  
  不迁便派一些混混骚扰,让人掘断村子的水源,让田地干旱,随后不断施压,最后让他们舍弃了家乡而迁移北上。
  
  这些事情,锦衣卫早在天启六年就汇报过,说自家殿下不知道就是笑话。
  
  自家殿下比谁都清楚这些事情,可他说过什么吗?至少曹化淳没听到过。
  
  如果说天启元年的时候,或者说天启四年之前,那时的朱由检还当得起深仁厚泽这四个字的夸奖。
  
  可从天启四年开始,朱由检便开始走上庙堂,走上了称孤道寡的道路。
  
  这样的朱由检对于百官来说更恐怖了,对于百姓来说难以理喻了,对于身边人来说有些辗转难眠了。
  
  可这样的变化是好是坏?
  
  拿了赈灾粮票的灾民口中他是好,被驱赶远离家乡的贫苦自耕农说他是坏。
  
  增加了俸禄的清官廉吏说他是好,贪赃枉法、收受贿赂的贪官说他是坏。
  
  国内享受了府道、水泥等产物的人说他是好,那些被关押在水泥场每日劳作的劳改工说他是坏。
  
  评价一个人不能单纯说好坏,评价自家殿下也是如此。
  
  至少在曹化淳看来,在服侍朱由检这点上,他从没有后悔过。
  
  能服侍朱由检这样雄才大略的人,日后史书也必定添上曹化淳一笔。
  
  只是待在这样的人身边,每日担惊受怕,难以长寿。
  
  想到这里,曹化
  
  淳看向了王承恩,不免羡慕的想到:
  
  「恐怕也就只有他这样木讷的人,不会受其影响吧……」
  
  曹化淳的想法,王承恩这种人是理解不了的,而王承恩面对曹化淳说朱由检「残暴」的话也露出了十分难看的脸色。
  
  他忍了许久,见曹化淳停下,他才黑着脸道:
  
  「事情就不要再说了,殿下仁厚,今日的事情我不说,明日你记得换班去选秀。」
  
  说罢、他转身离去,而曹化淳也看着他的背影,长叹一口气后,低头继续处理起了御马监的各种事宜…….
  
  北城二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