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家兄朱由校 > 第四百二十一章 均贫富论

第四百二十一章 均贫富论

第四百二十一章 均贫富论 (第1/2页)

“叮铃铃——”
  
  “哞……”
  
  每年的七月,是北直隶最难熬的一段时间,即便是京城,那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味道。
  
  对行走来往的百姓来说,这难熬的天气好似将人放到了桑拿房里,十分难受。
  
  这种时节下,燕山山脉之中的燕山县却显得体感凉爽,即便穿着干农活的褐色布衣,在田埂间拔草也不觉得疲惫。
  
  “定国,你小心一点,那牛不认识你,有点野。”
  
  “诶!爹你放心就是。”
  
  燕山县下辖的一处小乡村外,当田间的李大寿头戴斗笠,身着布衣,一边拔草一边招呼着在不远处荒地上驱使耕牛犁地的李定国。
  
  对于父亲的关心,李定国应了一声,随后继续驱使耕牛开垦荒地。
  
  这个齐王府的“小主人”,到了田野间,也恢复了农家孩子的天性。
  
  时光辗转,半个时辰很快过去,李大寿扶着腰站了起来,用脖子上的粗布擦了擦汗后,走到田埂边坐下,同时对李定国招呼道:
  
  “行了,那牛都累的大喘气咧,你也不喘气,放它在旁边吃点草,你娘应该快送饭菜来嘞。”
  
  “诶!”听到自家父亲的话,李定国停了下来,随后帮气喘吁吁的老黄牛抬下牛轭,而老黄牛也很懂人性的走到旁边吃起了草。
  
  李定国跟了过去,随后走到旁边的林子,折下一片叶子比较大的野草,然后卷起来,将水葫芦的水到了进去。
  
  接着他走到黄牛旁边,而黄牛闻到了水的味道,也连忙转头过来,三两下把水喝了个干净。
  
  李定国见状只能再添,很快能装三斤水的葫芦就倒空,而黄牛见没了水,也低头继续吃起了地上的青草。
  
  李定国把葫芦别好,然后才走向了李大寿,坐在了他旁边的田埂上。
  
  这期间李大寿一直笑呵呵的看着李定国,而李定国也好奇问道:
  
  “爹,这地你开了多久?”
  
  “那可久了,砍树、刨树根、去石头啥的,花了两年勒。”李大寿听到儿子说这地,立马就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
  
  他一边说,李定国一边听,而他们身后是数千亩金灿灿的麦田。
  
  麦田一眼望不到头非常壮观,而远处村落房屋白墙黛瓦,一排排错落有致,在麦田的映衬下,容易让人误以为到了江南,却又觉得胜似江南,美不胜收。
  
  正午的太阳火辣,两父子聊了一下,然后李定国看向了背后的村落,好奇道:
  
  “村子好像多了不少人家。”
  
  “多了十几户勒。”回答之余,李大寿也不由唏嘘道:
  
  “刚搬过来的时候,这谷里只有七八户人家,几千亩地都是荒地。”
  
  “这过了四五年,荒地都开垦完了,村里都八十几户人了。”
  
  “没得办法,只能砍林子,开荒地了。”
  
  说着他看向李定国,有些偷偷藏藏的小声交代:“我们家里算上这两亩荒地,差不多有五十亩地了,村里大部分人只有二十几亩。”
  
  “家里去年攒了二百石麦子,你走的时候带走一百石。”
  
  “不用了……”李定国无奈道:“王府里吃的都是稻米,除了偶尔吃面,别的时候也用不到麦子。”
  
  “这不一样得嘛……”李大寿有些抱怨道:
  
  “那个府里的麦子和稻米是别人种的,别人种的没有家里人种的好吃。”
  
  “再说了,稻米咋么能有麦子好吃么?”
  
  李大寿说得急了,话里又是官话,又是方言,听得李定国忍不住笑道:
  
  “那我带三石走,府里除了我,其他都喜欢吃稻米,带多了我也吃不完。”
  
  “三石你一个人不够吃,你长身体,带着五石走。”李大寿执拗的拉扯着:
  
  “后院的猪和羊你也带走一些,你娘还准备让你带些鸡蛋和鸭蛋回去。”
  
  “真用不了那么多……”李定国哭笑不得:
  
  “府里吃的都是贡米,吃多了我也喜欢吃,我这次回来不是给你们带了五斗吗?你们吃了看看好不好吃,好吃等我回府了再托人送来。”
  
  “那个贡米太贵了,我和你娘吃不惯。”一听到贡米,李大寿就倒吸了一口凉气。
  
  他怎么也想不出来,同样的米,贡米的价格居然是普通稻米的三十倍。
  
  那五斗贡米,都能换十五石稻米了。
  
  “聊甚勒?!”
  
  两父子还在聊贡米,但身后不远处却传来了妇人的声音。
  
  身材粗壮的李张氏穿着褐红色的布衣,背着一个背箩从田埂走来。
  
  两父子见状,先后起身瞪着她走过来,然后帮忙把背箩放下。
  
  李定国掀开背箩上的粗布,里面露出的是摞起来的几个大碗和两大个水葫芦。
  
  那大碗和李定国的脸一样大,足足三个,最底下还有一个小铁锅。
  
  李大寿将水葫芦放在一边,拿出一个大碗后,打开了上面盖着的碗,里面露出的是盖满了肉菜的宽面。
  
  那肉菜还算丰富,但制作方法却很朴实,基本就是青辣椒炒鸡肉,还有一些普通的韭菜鸡蛋和炒白菜。
  
  肉菜下面压着的是泼了油辣子的宽面,就这一碗就有三斤重。
  
  李定国看着自家父亲的碗,随后打开了自己的那碗。
  
  他那碗里比起李大寿的那碗要更丰富,炒猪肉、炒鸡肉、还有韭菜鸡蛋,西红柿鸡蛋,炒白菜和两个馒头。
  
  碗里的饭菜丰富得看不到下面压着米饭还是面食,以至于李大寿看到后愣了愣,本欲送往嘴里的面食都不香了。
  
  “娘,我吃不了这么多。”
  
  李定国感受着这手里最少有四斤重的饭,心里哭笑不得,而李张氏则是“嗤”了一声嘴,不满道:
  
  “有什么吃不了的?你现在在长身体,吃不了再扒给你爹。”
  
  说着,李张氏也拿出了自己的那一碗,饭菜基本和李大寿的没区别,而放在最底下的是一小锅鸡汤。
  
  李张氏把盖子打开,示意他们谁喝谁盛。
  
  一家三口坐在了田埂上,而李定国吃着吃着才发现碗底的是自己带回家的贡米,心里感动同时有些唏嘘。
  
  “吃的不如王府好吧?习不习惯?”
  
  李张氏一直看着儿子,而李定国则是摇了摇头:“各有各的味道,王府的饭菜好吃,但没有娘做的香。”
  
  “我这个手艺哪里能和王府的比……”李张氏虽然嘴上谦虚,但脸上笑容却一点藏不住。
  
  李大寿看着母子对话,一边吃一边憨笑着。
  
  母子聊了许久,过了半响李张氏才道:
  
  “我刚才过来的时候,见村里的村官所发了告示,说以后我们这村不再迁入新户了,要迁都是往北边的村子迁。”
  
  “不迁挺好的,而且迁来了也没有荒田给他们了。”李大寿开口说着,而李张氏也略微赞同的点了点头。
  
  相比二人,李定国则是想了想那日天策卫总旗官的话,又想了想刚才自己父亲的话,心里觉得估计是南面人均的田饱和了,所以往北迁。
  
  身处齐王府,李定国想看一些奏疏很简单,因为朱由检没有让人阻止过他。
  
  因此李定国看过不少奏疏,其中他记忆最深的有一条就是朱由检写给皇帝的奏疏。
  
  【迁豪强而去海外,留实农而归国内,均田宜地,大兴科农……】
  
  这是总统的一句话,至于怎么迁移豪强去海外?去哪块海外?朱由检没有写,而李定国也不清楚。
  
  不过看过朱由检那么多份奏疏,他心里大概还是能猜出一些。
  
  迁移豪强,应该是迁移去南亚和利未亚这种地方,而不是南州和旧港这种地方。
  
  因为朱由检的很多政策都是和明初朱元章类似,特别在针对豪强这一点。
  
  古代针对豪强的迁移,实际上无外乎两种。
  
  一种是像汉朝一样,把豪强集中去给先皇守陵,一种就是像唐朝、明朝一样,迁移豪强去不易管理的偏远地区,让他们为朝廷实边。
  
  正因如此,贵州才会有那么多唐朝遗留下来的土司,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些汉人土司不管再怎么蛮夷化,面对中原王朝的招安还是比较顺从的,符合大部分王朝所想的“边疆羁縻”以安边民的想法。
  
  李定国想知道自家殿下到底想怎么移民,那就得清楚明初朱元章的移民政策。
  
  因此,他特意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最后大致得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明初移民政策。
  
  朱元章进行移民的原因很复杂,但是主要分为两个原因,一是经济原因,二是政治原因。
  
  李定国曾经逐一分析过,当时大明所谓的经济、政治原因,实际上和元末明初经历战乱,地方百废待兴的局面有关。
  
  明初的移民政策也许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是残酷的,但从国家层面来看毫无疑问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由于整个中原大地在元末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战乱,人口凋敝,以至于在明初一直在填人口资源短缺的这个大坑。
  
  北方龙凤政权和元朝打的不可开交,南方虽说前期也是在和元军打,但后期渐渐开始倾向了内斗。
  
  明朝统一天下的时候,全天下连六千万人都没有,整个河北大地只有一百八十九万人。
  
  整个陕西只有二百一十五万,尤其是河西、宁夏之地只有二十几万人,辽东只有八万多人。
  
  山东和山西分别有五百二十万和四百万,但即便如此,明初北方这么大片地方,合计也不过只有一千一百多万人,可想而知北方到底打成了什么样子。
  
  这还只是人口,如果说起耕地,那北方耕地更是只有几千万亩,其余皆是草场荒地。
  
  西南更不用多说,云贵两广和洞庭湖以南,成都平原以南,汉人在当地占比不足十分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