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家兄朱由校 > 第五百二十七章 稳中向好

第五百二十七章 稳中向好

第五百二十七章 稳中向好 (第1/2页)

“殿下,您若是真的担心,何不如留些银钱给那个村子的百姓……”
  
  太行山下,当一辆人力的四轮自行车还在吭哧吭哧的南下时,坐在朱慈燃旁边,用力踩踏脚踏的太监不由对心情不好的朱慈燃劝解。
  
  只是经历了那么多,朱慈燃已经不是当初的政治小白了,他反问太监:“你认为他们是没有银钱才这么贫穷的?”
  
  “如果是因为银钱,那为什么那个村的村官都吃得如此贫寒?”
  
  “不把物价降下来,就算给再多的银子也没用。”
  
  “况且这只是第一个村子,后面呢?后面还有多少个村子?”
  
  朱慈燃把太监说的哑口无言,而他也不免有些沉思。
  
  在齐王府呆了大半年,看了大半年,他大概也知道为什么山西百姓会那么穷。
  
  旱情是一方面,飙涨的物价才是导致他们过成这模样的罪魁祸首。
  
  那有没有办法抑制物价?自然有,那就是输送源源不断地商品来山西,然后继续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让百姓有钱。
  
  只是朝廷已经中断了山西的以工代赈方式,为得就是逼着他们迁移去关外三省。
  
  这群百姓不想迁移,朝廷也没有什么办法,毕竟齐王说了不能动用武力,不然整个山西省的人口都能在几年内一举迁空。
  
  “眼下国朝不是有了火车吗?这山西怎么还会物价那么高……”
  
  一个坐在后排的太监忍不住开口,朱慈燃闻言只能摇了摇头:
  
  “国朝九亿多亩耕地,只有八亿亩能产出粮食,每年产出的粮食只有十二三亿石,按照每人五石,仅仅百姓自己就要吃去八亿石。”
  
  “但这些粮食并不是突然降临到百姓手里的,而是需要运输的。”
  
  “八亿石粮食运到各地后便变成十亿石,乃至十一亿石了,剩下的一两亿石还得用在牲畜身上。”
  
  “如果没有牲畜,没有足够的肉食,那八亿石可不够百姓吃。”
  
  朱慈燃意识到了一个分配的问题,以及运输损耗的问题。
  
  在他这个年纪,能察觉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
  
  正如他所说的一样,大明的粮食肯定是够吃的,哪怕只有八亿亩耕地,也能种出十二三亿石米麦,人均八九石都足够,换算下来就是每天每人最少能到手三斤米。
  
  然而,这所谓的三斤米四人均,而凡事最怕人均。
  
  麓川的汉民二十亩水田,每年二三十石,山西的汉民一两亩水浇田,每年三石不到。
  
  前者完全可以吃一碗倒一碗,甚至拿出十几石去养牲畜来增加肉蛋奶,后者连饭都吃不饱,每天饿着肚子干活。
  
  讲人均无用,只有把数据揉碎了来看才能知道各地百姓过得如何,就好像北直隶和山西的物价一样,天壤之别。
  
  想要解决的山西的问题,除非山西没有旱情,或者大明有着充足的物资,可以每年输送几千万石米麦以及各类物资给山西。
  
  然而,运费需要成本,时间也需要成本,人工也需要成本。
  
  山西的米价能保持在八百文左右,已经是大明官员能做到的极限了。
  
  若是按照历史上的进程,这一年山西的米价应该是三两一石。
  
  山西的百姓过得不好,朝中百官都知道,朱由检也知道,但他们也没有办法。
  
  北方旱情之下,靠南方的粮食来维持不饿死人就已经是极限了。
  
  怀着低落的心情,朱慈燃用力踩踏了一下踏板,试图用骑车来缓解自己的不安。
  
  “今天起,我们不走省道和府道了,有乡道就走乡道!”
  
  说罢、朱慈燃驾驶着自行车飞快地从水泥乡道上驶过,但却苦了为了不让他累着而拼命踩踏的三个太监。
  
  自行车渐渐消失在了道路的尽头,朱慈燃的游记还在继续书写,他要把自己见到的各种情况汇报给自家齐王叔,让齐王叔更好的治理天下,还百姓以康乐。
  
  只是,西北饥民的情况不仅仅只有朱慈燃、徐霞客等人记载,大明朝百官之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官员不断上疏。
  
  这其中,最让朱由检瞩目的是他手中的这一份。
  
  【自去岁一年,山陕二省无雨,除关中、河套、汾水两岸外,其余地皆黄,草木枯焦】
  
  【今岁开春以来,平阳府斗米百文,以至百姓争采山间野草为食,野草粒小似糠,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
  
  【臣山西平阳知府马懋才恳求陛下调拨钱粮,以平抑山西粮荒】
  
  一份迟来了七年的《备陈大饥疏》出现在了朱由检的手里,着写他的人依旧是敢于直言的马懋才。
  
  由于恩科的出现,本该在天启五年录入进士的马懋才在其之后的仕途中,可谓受到了充足的冷落。
  
  为官十年,他也不过是区区一个平阳府的知府,而历史上的他,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成为了礼部郎中。
  
  当然,之所以升迁的那么快,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大明无人可用。
  
  只是眼下不同了,燕山派官员尽管一直在党争,但在理政上,燕山派却有数不胜数的基层官员。
  
  务实……这是他们理政快过守旧派的原因。
  
  在守旧派还需要担心礼制的时候,燕山派官员已经交出问题的答桉了。
  
  因此,能力中上的马懋才在天启五年那数万恩科官员中变得寂寂无名。
  
  好在他和历史上一样,向朝廷上了关于饥民的奏疏,不然朱由检可能都无法注意到他。
  
  这么想着,朱由检放下了马懋才的奏疏,拿起了朱慈燃的游记备份。
  
  马懋才上疏的时间是二月初,朱慈燃的游记内容则是在二月末。
  
  相差大半个月,朱慈燃的游记内容能让朱由检更为了解平阳府百姓的生活情况。
  
  【二月己亥,我骑着车自灵石口乡道进入了平阳府的地界,行至韩信岭时与当地刘村老闲聊许久。】
  
  【二月以来,山西的“天灾”并未离去,而是迅勐的袭来,折磨着贫瘠的韩信岭】
  
  【从正旦到春分,此地没有遭遇一场雨,大部分水田难以为继,纷纷旱为旱田,庄稼绝收。】
  
  【春分后一日,我仍在韩信岭,全因飞蝗至山西而来,往山东而去,村民闭门一日未出。】
  
  【至第三日,庄稼枯败,村中百姓大半收拾行装前往灵石火车站,准备乘车前往关外讨生活。】
  
  【逃荒的人群熙熙攘攘,沿着铁路北上,一些十三四岁的少年郎与我一般大,却依旧衣衫难以蔽体,赤着上身向北而去,我也令人派发了衣物给他们。】
  
  【我与灾民背道而驰,沿着铁路南下】
  
  【沿路,乌泱泱的灾民人头攒动,沿着铁路北上】
  
  【灾荒年,铁路两侧的树木也是受尽了苦】
  
  【枝上的嫩叶刚刚绽开便被人捋光,再努力地长,又被捋了】
  
  【最倒霉的是树皮了,铁路沿边两侧的树木被剥光了树皮,木质部分露了出来,白戗戗的,像是死人的骨头。】
  
  【往南而去三十里,至郭家口后,只见房屋倒塌,人去楼空,骸骨堆于倒塌土屋角落,亦或是灶台之中】
  
  【再往南而去四十里,至阳地关,此地尚有溪水,然河中之鱼一空,饥民满山遍野寻不到吃的,便只有寻觅野菜野草】
  
  【数以千人寻着野菜野草,边采边吃,双手和嘴唇被染绿了也毫无知觉,不幸吃到毒草的饥民,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躺在地上翻来覆去。】
  
  【沿边官府虽布置了惠民药局的看病摊子,然而此等大旱,便是连野草都稀疏,何况药材?十数名吃了毒草的饥民被活活痛死】
  
  【二月甲申,我往汾水东边而去,行至福山时,福水干涸,连野草都也长不起来,焦黄的草叶散在地上,像一摊摊尖硬的鱼刺。】
  
  【二月……】
  
  看了数百字,朱由检终于将朱慈燃的游记看完,只是看完后,他并没有下令让人运粮前往平阳府赈灾。
  
  想要赈灾很容易,但这个口子一开,山西的百姓又不愿意离开了。
  
  山西的旱情还有八年才能结束,如果朱由检不能狠下心来把他们赶往关外,那大明就还需要养他们八年。
  
  以山西水浇田和水田的规模,只有将山西人口迁移到仅有四百万人的规模时,他才能下令皇店,让皇店不计成本的给山西运粮来平抑粮价。
  
  山西苦,但其它地方也苦。
  
  如果眼下不计成本的给山西运粮,那山西百姓倒是吃饱了,但其它省的百姓就得饿肚子。
  
  朱由检已经在尽量让他们活着了,他们不愿意迁移,朱由检也没有办法。
  
  或许只有在真正要被饿死的时候,他们才会放下那所谓的乡土情怀,前往有饭吃的关外。
  
  “唉……”
  
  朱由检深深叹了一口气,眉宇间有些自责地同时,他也不免对帮他整理奏疏的曹化淳询问道:“我这样做,是不是对山西百姓太过苛刻?”
  
  “这……”曹化淳面露惊讶,他不明白自家殿下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因此不免作揖回答道:
  
  “即便殿下您想调粮食,但国朝也无粮可调,更无银可用。”
  
  “历朝历代,凡事遭遇三载以上旱情之地,从未听闻还能保全六成以上百姓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