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正德理政 (第2/2页)
开海、练军,这当然是一方面,但这么多个日日夜夜,数万封奏疏的批示、处理,数不清的各类事件的处理……
实际上,是一次又一次微小的决策,最终汇聚到了今天。
杨一清和王鏊都还没仔细思索皇帝所提的意见的时候,皇帝已经自己想到了答案,“对,应该这样!这样那些商户就会真的相信,朕是真的要建水师来保护大明的商船,而不是一次官府的捞钱行为。”
他们还是不解,“陛下本来就要做这件事,不退回这些银子,终有一天他们也会相信的。”
“不,不够立竿见影得增强信心。”朱厚照不知道怎么去解释,他只能很直白的告诉他们,道:“杨阁老,王先生,商业是非常需要信心的一件事情。若是商人相信,那么他们才敢下本钱。而且,即便从小的方面来说,退回去,也可以让朝廷的善政更加震撼人心,就六万多两啊。”
好吧,杨一清和王鏊接近被说服,主要纳捐的银子确实不多。
皇帝这是要花钱买名,牢牢的把握住这些浙江商户之心。
“既然陛下有意退回,那臣等便这样回复章黎,本身纳捐也是有名单的,让他对照名单来办,应当是不难的。”
朱厚照想了一番,很快做了这个决定,接着便回到御案之前,动手写朱批:尔能按照旨意办事,很好。但纳捐之银,需逐个退回。朝廷本就有保护子民之职,这是应尽之责,不需假手他人。已纳捐之商户,尔务必代朕一一嘉奖,并阐明朕护民之决心。
“杨阁老。”
“是。”杨一清起身从有旨手中接过奏疏,“陛下若无其他要事,臣等先行告退。”
“嗯。”朱厚照若有所思的点头,同时多问了一句,“威宁伯是不是回京了?”
“是回了,跟着大司马一起回的。”
“退回纳捐银这事有些特殊,仅靠一封信写得再详细可能还是不被理解。最好能派个人去。依朕看,就派威宁伯过去。内阁再下个旨意给伍文定,让他也到宁波,筹建水师要做个仪式,最好还要让平海伯造出一到两艘的两千料宝船,这样气势更足些。威宁伯就代表朕吧,尤址,你……今天就算了,明日把他叫进宫。”
皇帝这一番话说的快,内阁和尤址都纷纷点头,各自对照,领好自己的任务。
“再去问问礼部,各国使臣入京的具体时间定了没有。见水师的仪式可以邀请他们一道去,算是个见证。”
“是。”杨一清又建议,“陛下,既然是这样大的仪式,是不是朝廷也派个分量足的官员?”
“有道理。一事不烦二主,让礼部尚书……以及兵部尚书,他们两人过去吧。”
朱厚照明白他的意思,这么大的事,只去一个不靠谱的威宁伯似乎不大对劲。不过他说的本身也有道理,文官是要过去人的。
其实最好是他自己能过去,可惜啊,得先把太子生出来,再让局势稳当些,他才好离开紫禁城。
杨一清和王鏊都没想到,本来是一道关于纳捐的很简单的一道奏疏,最后竟然弄出这么多事。不过仔细想来,这些安排确有其意义。
只是王鏊有些老古板,他拱了拱手说:“陛下,各国使臣来京觐见,朝廷却邀请他们参观水师筹建仪式,展示武力,这会不会旁生出不必要的枝节?似乎像是在威胁他们似的。”
朱厚照脑袋直摇,“没有啊,水师筹建是要威胁倭寇、海盗,确保海上贸易路线能够自由航行,谁说威胁他们了?”
额……
杨一清在对外用兵方面其实并不迂腐,所以他也声援皇帝,“老臣也是此意,不想陛下先说了。”
“王先生。伱要注意啊,大明与各国世代友好,此类话以后千万不能说了,万一叫那些人听了去,那可如何是好?”
王鏊吐血,到最后还是他说的不对了?
但怎么办呢,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老臣……老臣谨遵圣训。”
“嗯,行了,你们退下吧,有事再叫你们。”
等这两位离开了以后,朱厚照再想想章黎的这封奏疏,他确实做得对。
因为给将来的那些水兵饭吃的人,从来都不是什么商户,而是他这个皇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