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 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选择

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选择

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选择 (第1/2页)

张飞被刺杀的消息在几方都引发了轩然大波,孙权得知后自然是大喜过望,趁机命诸葛瑾回军攻击长沙,全力反攻群龙无首的张飞军。
  
  留守长沙的徐庶一方面向荆州的刘备发信,一方面带兵抵抗,加上汉南国的将领对张飞遇刺也是极为气愤,几次惨烈的攻防之下,吴军还是无法打下长沙,只是趁机占据了数个城池。
  
  彼时消息传到了在皖口坐镇的陆逊这边,他知道这事情非同小可,赶紧报信给袁熙,等袁熙收到信算算时间,已经是半个月前的事情了。
  
  他看完信后,对诸葛亮沉声道:“这消息应该已经传到玄德公那边了。”
  
  “此事非同小可,其必然不会善罢甘休,甚至刘备会因此放弃攻打许都,全军回师也说不定。”
  
  诸葛亮心道刘备若是打下襄阳,便可以威胁许都,以其对天子的执著,难道会为了张飞复仇而导致前功尽弃吗?
  
  不过他对袁熙的推断还是很信任的,他低头思索一会,说道:“长沙告急,其即使不亲自回军,也会派关羽等大将回援。”
  
  “这样一来,魏国在荆州的压力必然减轻,可能会对邺城这边有所影响。”
  
  “不过魏国不太可能采取进攻势头,亮猜测其应该会趁机扫荡关陇一带,清理镇压杨氏等先前对于魏国不满的世家大族,以保后方安定。”
  
  杨修投靠袁熙的事情,至今是个秘密,因为可能会导致魏国对弘农杨氏打击报复,所以目前都被袁熙遮掩的很好。
  
  然而杨氏毕竟不是和魏国一条心的,先前魏国占地广大,可能还需要拉拢杨氏,如今曹魏中心开始往益州和西凉收缩,其处于曹魏腹地的司隶地区,必然首当其冲成了需要消除隐患的目标。
  
  袁熙听了,思索一会,说道:“那边我们鞭长莫及,管是管不了,可以派人过去通知杨氏,要是无法自保,可以逃难去怀城,接受我们的庇护。”
  
  “如今魏国那边也在想方设法安定内部,其虽然经历了大败,但抛弃了几个被打烂的州郡,反而能轻装上阵,尤其是荆州益州还没被吸血,底蕴尚在,不是这么容易垮的。”
  
  “既然如此,我们还不如抓住这个机会,先解决吴国这边的问题。”
  
  诸葛亮回道:“臣也是这么想的,吴国行事屡次出尔反尔,这是其立场和位置决定的,主公虽然给了其不少让步,但显然吴国还是有自己的想法。”
  
  “眼下吴国刺杀张飞后,汉南国空虚,要是让吴国吞并汉南就麻烦了,断不能让其坐大。”
  
  “张飞的死,汉南国必然也大局报复过来,不如趁此机会发兵,联手一战荡平吴国,以绝后患。”
  
  袁熙闻言点头道:“没错,我现在发信给伯言,让其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
  
  他心道吴夫人算是无功而返了,不过换做自己是孙权的话,也不会甘心寄人篱下吧。
  
  自己要是灭了吴国,该怎么安置孙权?
  
  只怕刘备那边,肯定想杀之而后快吧?
  
  想到这里,袁熙摇了摇头,心道一切还是先等灭掉吴国再看吧。
  
  他开口道:“我之后去江淮,不过现在倒不急着动身,先看看玄德公的反应再说。”
  
  “这段时间,晋国先把精力投入到邺城重建,尤其是冀州境内黄河河道修缮上来。”
  
  “去岁魏军掘河,虽然事后尽量填补,但只是应急之策,几个月后便是汛期,万一再度溃坝,下游的百姓便又要受灾了。”
  
  诸葛亮苦笑道:“黄河水患,十年九灾,下游地区水灾才是常态。”
  
  “这几百年来,黄河水患屡治不绝,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啊。”
  
  袁熙沉声道:“黄河水量太大,迟早会夺淮入海,在黄淮地区分散水量,之后才会减少受灾年景。”
  
  “但这个过程,无疑会灾祸频频,所以治理水患时候,要有目的在黄淮地区开挖更多的引水河道。”
  
  “这是真正的百年大计,一二十年也只能初见成效,而且现在的我们,显然无法全力投入,只能细水长流了。”
  
  “只有天下平定,举全国之力,造出大量蒸汽机辅助挖掘,才可能会缩短这个过程。”
  
  “天下越早平定,百姓越早安居乐业,在这之前,我也要做好表率,凡事节俭为上。”
  
  “如今邺城整修,就是我向天下人表态的时机,百姓的房屋和城内的公共设施要优先修好,豪族大宅,尤其是我住的地方,要利用曹魏官员旧宅,能住就行,禁止奢侈攀比装饰。”
  
  诸葛亮听了,一一记下,说道:“邺城大火,曹魏很多宅邸都烧毁了,倒是曹操所建的铜雀台因为地处高地,上面的房屋并未受灾,那地方也不适合他人,主公倒还可以居住。”
  
  袁熙道:“那便暂时住在那里好了,等此间士族捐款事情一了,我便动身南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