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 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人选

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人选

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人选 (第1/2页)

华歆这一出言提议,众人便纷纷附和,因为当下称帝看起来不靠谱,但算是困境中的救命稻草了,毕竟在曹魏官员们看来,魏国想要战胜晋国,如今已经是希望相当渺茫了。
  
  而如果能够和平接掌汉室,曹魏就有了大义名分,可以争取到一些摇摆不定的士族支持,虽然这里面能起到多少作用尚不可知,但多少能有些助益,总比坐以待毙的强。
  
  就在大部分曹魏官员纷纷称颂的时候,也有包括司马懿在内的少部分人沉默不语,毕竟在他们看来,这么做也太急了些。
  
  果然有人站出来反对,其人开口道:“启禀大王,臣以为,此事有些操之过急了。”
  
  “天子禅位之事非同小可,无论从从文治还是武功上,多少都要形成声势,但如今大王继位不久,许都人心尚未平定,此时若是天子抗拒,汉臣质疑,只怕会横生枝节。”
  
  众人见此人说的如此不客气,纷纷看了过去,等辨别发话的人后,却皆是极为惊讶,因为这建言之人,却是董昭。
  
  董昭和钟繇是曹操封公封王过程中的主要带头人,所以两人这些年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而董昭虽然一直被钟繇压了一头,但最后却成了曹操的托孤大臣,反而是钟繇开始失势,这也让见风使舵的曹魏官员开始向董昭靠拢。
  
  董昭为曹操在世的时候,从未唱过反调,所以他这次破天荒的发言让曹魏官员一时间想不通了,董昭这是要干什么?
  
  他难道不知道,曹丕比曹操更加反复无常吗?
  
  果然曹丕脸色阴沉袭来,“董爱卿,你是说孤德不配位吗?”
  
  董昭连忙拜道:“臣不敢。”
  
  “只是臣以为,如今晋国虎视眈眈,若魏国行此时禅位之事,反而会让天下人以为,是大王怕了凶虎。”
  
  “此事非同小可,要么有祥瑞,要么有文治武功,文治乃是细水长流之道,立竿见影的便是武功。”
  
  “臣以为,许都周围尚不平定,几百里外的襄阳,还在被乱军攻打,至少能将其打败,收回荆州门户,方能稳定人心,不落天下人口实啊。”
  
  曹丕听了,心中光火,冷哼道:“你说的倒是容易,能打刘备,为什么不去打凶虎,收服邺城?”
  
  董昭耐心解释道:“此时刘备正两面开战,其和吴国已经打的两败俱伤,一时再也无力增兵荆州,换言之,关羽便是一支孤军。”
  
  “若能将关羽擒杀,荡平京畿,趁势收服荆州,便能和晋国形成二分天下之势,大王必然声势大盛,天下咸都为之俯首。”
  
  此话一出,很多曹魏官员也觉董昭这话很有道理,曹魏确实需要一场大胜提振人心,而且这目标选的很好,如今魏国打赢晋军很难,但汉南国这边却是弱的多,拿刘备开刀确实要容易得多!
  
  如此一来,暗暗依附董昭的官员们,纷纷出声附和,曹丕见状,便狠狠一拍身侧,说道:“好,那关羽三番两次挑衅我大魏,也该是让其尝尝苦头的时候了!”
  
  “谁能为吾取回关羽头颅,平定荆州?”
  
  此话一出,曹魏官员都沉默了,刚才热闹附和的都是文官,毕竟他们只要动嘴就行了,出兵也轮不到他们,自然可以畅所欲言。
  
  而武将一系,则是自始至终都在沉默,说实在的,在大部分曹魏将领心中,他们其实宁愿去选择面对晋军,也不愿选择面对关羽。
  
  这倒不是说晋军战力更强,而是晋军的战争器械实在太过可怕,曹魏将领遇到时的一致应对,便是龟缩在城内防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面对晋军如此做法,魏国将领并不会被人诟病,毕竟大家都一样打不赢,只要不把城丢了就行了。
  
  但这次打关羽不一样,关羽本身就是极为难对付的主帅兼猛将,曹丕不仅要求将其杀死,还要求收复荆州,这难度也太高了!
  
  曹丕看着噤若寒蝉的众人,不禁越发愤怒,冷冷道:“怎么,一个小小的关羽,让众卿如此为难吗?”
  
  众将皆是低着头不敢应声,曹丕缓缓扫过众人的后脑勺,很想找个东西砸上去。
  
  他最近的脾气最近越发暴躁了,动不动就发火,连对于后宫中女子的凌虐都不能缓解,只有吃大量的饴糖,才能让他稍稍平复下来。
  
  从去年开始,曹丕的牙齿就爆发出间歇性的疼痛,疼痛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虽然医士也开了止痛的方子,但曹丕对于这些味道极苦的草药很是抵触,喝了几口就吐了出来,还命人将医士拖出去打了一顿。
  
  他换了几波医士后,后来的医士无奈之下,只得建议吃糖止痛,于是曹丕最忌能吃糖越发多了,而导致的结果,就是曹丕也开始从牙疼转为头疼。
  
  彼时医士并不知道糖尿病的病因,曹丕吃糖上瘾,自然也停止不了,于是他不知不觉间,走上了和曹操一样的道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