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子母炮首战 (第2/2页)
陈青塘对王廷相的安排很是赞同。
城外有不少鞑靼骑兵,虽然有些地方看不到骑兵的影子,可谁知道对方在哪里猫着呢,万一派人出去被抓了,说一句明军准备夜袭,那岂不是白忙活了?
王廷相盯着远处,陷入了沉思。
没有人知道此时此刻王廷相在想什么,但所有人都知道,时间似乎越来越慢。
丑时结束,寅时开始。
王廷相听到了梆子声,深吸了一口气,对陈青塘道:“拜托了!”
陈青塘肃然点头,挥了挥手。
军士纷纷将子母炮推出,至城墙垛口处,炮筒伸出了城墙,瞄准了远方。
一个个军士调整角度,拿着尺子测量着。
一个个木箱子打开,露出了里面的子炮,这里面不仅早就装填好了火药弹,还连带着发射所用的火药也填充完毕。
两个手持火绳木的军士站在子母炮左侧,一名在前,一名在后。
这种双配置,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比如前面一个的火绳没了火,前面的军士出现伤亡等,以确保随时有另一名军士可以将子炮点燃并发射出去。
而在子母炮的右侧,则站着两个军士,各自怀抱着一个子炮。
子母炮的前端右侧,是一名负责校对的军士,蹲在垛口一旁负责发射之后子母炮的二次定位与角度调整,子母炮的后面拉开距离,还站着两个军士,负责提出“炮膛”,为子炮安装提供空间。
这样算下来,一门子母炮就需要七名军士共同操作与配合,当然,若不考虑冗余,三名军士足够了。
这一批人手,都是神机营中的老手,早就操作过数不清次数的子母炮,说句不夸张的话,京师里的子母炮之所以保有量少,损坏的多,除了质量问题外,还与高强度的训练有关。
为此还摸索出了许多经验,比如在城墙之上,在每一门子母炮不远处,都有一个水桶,里面浸泡着棉布,为的就是给多次发射火药弹之后的子母炮降温。虽说子母炮这种设计很容易降温了,但也耐不住次数增加不是……
陈青塘深吸了一口冷气,肃然道:“所有人都在看着我们神机营,所有人都在等着我们神机营!所以,谁都要沉得住气,若是手忙脚乱坏了大事,决不轻饶!准备——点火!”
“点火!”
旗令官猛地挥舞旗帜,口中喊着命令。
手持火绳木的军士踏步上前,火绳靠近了子母炮的炮膛,点在了火药引线之上。
呲呲。
火药引线被点燃,快速燃烧,没过多久便钻入了火药室内。
轰!
子母炮猛地一颤,整个炮身向后一挫。
如雷的声响震天而起,一点点火光,在城墙垛口处燃出一瞬的线。
后面军士上前,将子母炮推至前端,打开扣铁,将里面的母炮提出便后退至一旁,一侧抱着子炮的军士侧步,准确无误地将子炮安装进去,随后压下扣铁,前面的军士已调整好位置,回头喊了一嗓子,火绳兵便再一次移动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