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 第315章  鸿胪寺翻译官的疏忽,害得暹罗差点痛失国名

第315章  鸿胪寺翻译官的疏忽,害得暹罗差点痛失国名

第315章 鸿胪寺翻译官的疏忽,害得暹罗差点痛失国名 (第2/2页)

诸如此类的误会,还有对于对阿拉伯称呼的改变。
  
  华夏最早称阿拉伯为“条枝”,始见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大宛列传》。
  
  当然司马迁得以记载条枝,还要当归功于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
  
  卫子夫为汉武帝诞下一女的公元前138年,以及卫青娶平阳公主为妻的115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
  
  归国之后,他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诸国的情况,其中就包括了条枝。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中原王朝才知道有阿拉伯这个地方。
  
  在司马迁以后的汉代史书中,对条枝的记载都差别不大。
  
  唯一的区别是,这些史书往往把条枝写作“条支”。
  
  实际上条枝是波斯文Taji或Tazik的译音,原为波斯一部族的名称。
  
  含有“耕种者”和“土地”的意思,或者译为“牧人”。
  
  在汉朝灭亡之后,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朝,全都沿用“条枝”一名来称呼阿拉伯。
  
  到了唐代之后,才改称阿拉伯为“大食”。
  
  据史料记载,“大食与条支皆为Tajik之译音,波斯人称阿刺伯以是名。
  
  后来汉和帝刘肇在位时,开辟欧亚交通路线的伟大探险家甘英西使。
  
  自安息西界船人那里,得闻条支之名。
  
  至于唐时的大食之名,盖亦得诸波斯人之口。”
  
  换句话说,大食和条枝来源相同,只是音译名不同而已。
  
  既然大食和条枝来源相同,唐朝为什么不沿用汉代的“条枝”一名,而要改称大食呢?
  
  根据是史学家猜测,大概是后来的人忘记了条枝的来源。
  
  将波斯人对阿拉伯的称呼,加以重新翻译的缘故。
  
  宋朝初期仍称阿拉伯为大食,后来改称为回回,元代则沿用了这个称呼。
  
  然而从明朝建国开始,阿拉伯便改称为了“天方”。
  
  这普遍的说法是,天方即指默伽,即麦加圣地的旧时称呼。
  
  实际上的“天房”,是指伊斯兰教的克尔白大清真寺。
  
  阿拉伯人又称为“天主之房”,也就是天房。
  
  这本是清真寺的异名,却被鸿胪寺负责翻译的官员,给当作阿拉伯的国名了。
  
  在误会解除之后,鸿胪寺负责翻译的官员和暹罗使臣,都不约而同地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神情。
  
  前者是庆幸自己是个稀缺人才,项上人头至于因为这些工作疏忽导致搬家。
  
  身为后者的暹罗使臣,则是为不需要承担更改国名的后果感到庆幸。
  
  毕竟中原王朝随着政权更替,帮藩属国改国名,可是有历史渊源的呀!
  
  只是这种事情,暹罗使臣肯定不能擅自答应。
  
  否则将来返回国内,势必会承受国王的怒火。
  
  在得到朱元璋的示意之后,坐在一旁的朱标,开始向暹罗使臣宣布关于朝贡贸易的新政策。
  
  “从今年开始,大明将对所有被纳入朝贡体系的藩属国,采取勘合制度。
  
  所谓‘勘合’就是大明提前发给藩属国的证明书,上面盖了骑缝印。
  
  等到朝贡船来到港口时,大明官员会将勘合和底簿上的留印核对是否一致。
  
  这么做目的是为了证明贡船身份,防止有人冒充藩属国使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