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单机南北朝 > 第395章 我打尔朱荣?

第395章 我打尔朱荣?

第395章 我打尔朱荣? (第1/2页)

从晋阳南下,有一快一慢两条路。
  
  一个就是后世李渊起兵的路线,沿着汾水一路南下,进入蒲州后继续沿着黄河南下,再从洛阳西边的河东郡进入洛阳。
  
  这条路的好处是,一路上都有河流补给,沿途的道路也很好走。
  
  另一条路是从晋阳南下晋州(临汾)后,然后从太行山中经过上党,这样可以一路抵达洛阳以北的河阳地区,再从北中城渡过黄河就可以进入洛阳了。
  
  不用说,尔朱荣选择的后一条路。
  
  理由当然是这条路更快。
  
  尔朱荣并没有携带太多的兵马,他亲自带领三千精锐,又让所有人都只携带十天的粮食,次日集结完毕后就立刻南下了。
  
  这已经堪称恐怖的集结速度了,这也是尔朱荣平日里用军法治军,才能让部队如此迅速的集结。
  
  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元法僧准备彭城叛乱,派人向萧衍暗中投降,这样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南梁也用了一个月才完成了军队集结。
  
  ——
  
  和尔朱荣的速度同样快的是苏泽。
  
  在得到消息的次日,苏泽也已经完成了军队的集结,他同样也没有带领多少人马,仅仅抽调了精锐骑兵三千人,再加上苏泽留在华州的一千【骁骑营】,合计四千人。
  
  苏泽的路线就是传统的关中攻洛路线了,出潼关后沿着黄河一路向东,就能见到洛阳城。
  
  这条路,在后世东西魏,北周北齐争霸中走过了无数次,在李世民出关中走了几次,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也走了几次。
  
  而这一路上唯一的险阻就是潼关,如今潼关的守将李申早就已经被苏泽策反,当苏泽的骑兵抵达潼关前,李申立刻下令打开潼关大门,让苏泽军队顺利进入潼关,并且送上了准备好的粮草补给。
  
  但是打开系统地图,苏泽又郁闷了。
  
  尔朱荣为什么这么快!
  
  苏泽在洛阳附近的重要城镇都留下了钉子,对于尔朱荣的行军他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十二月十七日晋阳起兵,不到三日就抵达了晋州,十二月二十三日就进了上党。
  
  苏泽十二月二十五日才抵达潼关,尔朱荣已经出太行山进入河阳地区了。
  
  也就是说尔朱荣只要两三天就能见到洛阳城了!
  
  一直以来,苏泽都在重视尔朱荣,围绕他布置了不少后手,也留下了不少暗哨钉子。
  
  可苏泽觉得自己还是低估了尔朱荣!
  
  只能说北魏这段史料缺失严重,而尔朱荣在苏泽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是一个为王前驱的失败者。
  
  所以尔朱荣就和项羽一样,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史料,就算是留下的只言片语,往往也都是经过文臣修饰过的贬损之言。
  
  如今尔朱荣发动了,苏泽总算是窥见了他超众的军事能力,尔朱荣麾下军队当真是令行禁止,宛如一台精密的行军机器。
  
  苏泽叹息一声,无论是起兵的果断程度,对麾下军队的掌控程度,军队的精锐程度,尔朱荣都和开挂的自己不相上下,甚至在军事上还比自己强点。
  
  苏泽看向洛阳,有自己和义兄这两位“忠臣”,也不知道北魏皇室怎么修来的福分!——
  
  洛阳城中,此时已经是鸡飞狗跳了。
  
  胡太后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想让皇帝收继嗣子,竟然引起了这么剧烈的震荡!
  
  先是宗王发难,不过这倒是好解决。
  
  胡太后在对付宗王上也有了一些经验,用重金贿赂了宗王之长元雍,又拉拢了一批宗王,算是将宗王的反对压了下去。
  
  本以为宗室是最大的问题,毕竟皇位继承也是宗室的事情,搞定了宗室就没事了。
  
  却没想到,在晋阳的尔朱荣突然起兵,说是要来洛阳“清君侧”!
  
  尔朱荣要清的是谁,胡太后自然很清楚,她连忙下旨意,放狠话要求尔朱荣退兵。
  
  但是尔朱荣对于这位“至尊”的旨意丝毫不理睬,他鞭挞了胡太后派去传旨的内侍,让人后内侍返回洛阳带话,他认定皇帝已被周围的“奸佞”控制,所以他只认皇帝的旨意,不认什么“至尊”的旨意。
  
  胡太后也是吓到了,尔朱荣沿途可以说是猪突猛进,偶尔有几个忠于朝廷的守将,尔朱荣也轻而易举的就击败了他们。
  
  在这个时候,胡太后终于也知道怕了,她来到了小皇帝被囚禁的宣光殿中。
  
  “拜见母后。”
  
  元诩的眼神中充满了冰冷,他们母子关系从胡太后要求他收继嗣子开始,就已经染上了裂痕,再也无法恢复如初了。
  
  胡太后见到儿子,也挤出两滴眼泪。
  
  但是元诩对于胡太后的眼泪并没有什么感觉,当年他也曾经在胡太后面前苦苦哀求过,但是换来的依然是囚禁和监视,本就不多的母子感情,早已经在这些年权力斗争中消磨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