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史册 > 第11章:立陶宛共和国

第11章:立陶宛共和国

第11章:立陶宛共和国 (第1/2页)

经济:
  
  概况
  
  工农业比较发达。独立后通过企业私有化走向市场经济,经济形势基本平稳。国内有三个自由经济区:考纳斯、克莱佩达和希奥利艾,那里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有欧洲标准的公路网,4个国际机场,不冻港(东波罗的海岸)和该地区第一个卫星通讯系统。工业是立陶宛的支柱产业,主要由矿业及采石业、加工制造业以及能源工业三大部门组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以食品、木材加工、纺织、化工等为主,机械制造、化工、石油化工、电子工业、金属加工工业等发展迅速,生产的高精度机床、仪表、电子计算机等产品行销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首都维尔纽斯是全国工业中心,全市工业产值占立陶宛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农业以水平较高的畜牧业为主,占农产品产值的90%以上。农作物有亚麻、马铃薯、甜菜和各种蔬菜,谷物产量很低。
  
  立陶宛电子、纺织和食品加工业较发达,糖、奶、肉制品出口有一定优势。现已基本完成市场经济转轨,非国有企业产值占GDP的73%。2002年,宏观经济状况进一步好转,金融、税收改革取得成效,私有化进程不断深入,市场供求改善,外资流入增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GDP增幅为5.9%。但支柱产业不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对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投入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
  
  工业
  
  2002年工业产值266.52亿立特,同比增长7.5%,占GDP的52.56%。主要工业部门为采矿和采石业、加工和制造业以及能源,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7%、86.2%、12.1%。采矿和加工制造业产值222.93亿立特,增长7.7%,电力、天然气、供水业产值40.63亿立特,增长6%。工业从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7.9%。
  
  2021年工业产值284亿欧元,同比增长31%。
  
  农业
  
  2002年立农业产值35.5亿立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其中谷物增长9%,糖类增长17%,油菜增长63%,马铃薯增长45%,肉类增长8%,蛋增长6%,牛奶增长1%。共有6.75万个农场,耕地面积230.13万公顷。全国3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17%。
  
  服务业
  
  服务业是立陶宛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从业人口90.12万人,占就业总人口的63.6%。2009年立服务行业收入共计129.79亿立特,同比下降28.1%,占GDP的14.1%。其中各种商业性服务52.38亿立特,增长5.14%;医疗保健28.6亿立特,下降13.4%;房地产业20.23亿立特,下降52.6%;文体娱乐11.6亿立特,下降29.4%;电脑及相关服务10.8亿立特,下降12%;教育服务6.18亿立特,下降15.7%。
  
  旅游业
  
  2009年1至9月,立宾馆、旅店、疗养院等旅游机构共接待游客116.5万人,同比下降21.8%,其中外国游客62.4万人,占53.6%,主要来自波兰(17%)、德国(15.8%)、俄罗斯(9.9%)和拉脱维亚(8.2%)等国。立公民赴国外旅游50.31万人次,同比下降27.9%,主要目的国为白俄罗斯、波兰、俄罗斯、拉脱维亚。截至2009年底,立共有各类宾馆、酒店等209家,客房5351间,其中71%集中在维尔纽斯、考纳斯、克莱佩达市。主要旅游景点:维尔纽斯老城、尼达沙丘、凯尔纳维遗址、特拉盖古堡、百浪港、首莱十字架山、德鲁斯基宁盖市等。
  
  生物技术产业
  
  立陶宛在生物技术领域是中东欧国家中的佼佼者,依靠遗传工程药品及遗传工程相关的生物化学和化学媒介进入西方市场。改过生物技术公司向血多国家出口产品,发展较快。
  
  激光产业
  
  立陶宛激光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跻身国际激光市场,截止2014年9月其在某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有些产品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50%。
  
  财政金融
  
  截止2013年底,黄金外汇储备80.13亿立特,同比增长20%。国家债务总额131.63亿立特(占GDP26.3%),其中外债91.78亿立特,内债39.85亿立特。
  
  共有10余家银行,主要银行及资产情况如下:
  
  1.维尔纽斯银行(VilniausBank),资产60.48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41.62亿立特,贷款额27.44亿立特。
  
  2.汉莎-立陶宛储蓄银行(Hansa-LTB),资产39.59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33.60亿立特,贷款额12.06亿立特。
  
  3.立陶宛农业银行(AgriculturalBankofLithuania),资产17.92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11.79亿立特,贷款额9.58亿立特。
  
  4.斯诺拉斯银行(“Snoras“Bank),资产9.01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6.86亿立特,贷款额5.48亿立特。
  
  对外贸易
  
  据立海关统计,2002年出口额为202.798亿立特,增长10.6%,进口282.201亿立特,增长11%,逆差79.403亿立特。主要出口商品是矿产品和纺织品,主要进口商品是矿产品和机电产品。
  
  2002年对欧盟国家出口98.154亿立特,占出口总额的48.4%,同比增长12.0%;对独联体国家出口38.937亿立特,占出口总额19.2%,同比增长7.7%。从欧盟国家进口126.990亿立特,占进口总额45%,同比增长13.6%,;从独联体国家进口73.937亿立特,占进口总额26.2%,同比减少0.9%。
  
  2002年主要出口伙伴国及所占比例分别为:英国13.5%,俄罗斯12.1%,德国10.3%,拉脱维亚9.6%,波兰6.2%。主要进口伙伴国及所占比例为:俄罗斯21.4%,德国17.2%,意大利4.9%,波兰4.8%。
  
  外国资本
  
  截止2002年底,立获外国直接投资累计131.82亿立特,同比增长23.7%,其中2002年外来直接投资额23亿立特,人均获外国投资总额3808立特。主要投资领域为:加工制造业29.3%,金融20.1%,贸易17.3%,邮政及其它服务业务13.9%。主要投资国家为:丹麦17.2%,瑞典15.3%,爱沙尼亚11.7%,德国9.6%,美国8.7%。
  
  外国援助
  
  2000年上半年,立共得到各种财政和人道主义援助1.326亿立特,同比增长61.6%,其中1.03亿是以物资形式提供的。这些援助15.9%来自立本国企业和个人,其余84.1%来自世界35个国家,主要为:美国6000万立特,德国2200万立特,法国790万立特,丹麦450万立特,挪威190万立特,波兰158万立特。
  
  文化:
  
  语言
  
  立陶宛语为立陶宛的官方语言,且为欧盟官方语言之一,与拉脱维亚语同属印欧语系波罗的语族,但彼此无法互通,有学者认为立陶宛语是印欧语系中最保守(英语:Linguisticconservati)的语言,保留了许多原始印欧语的特征,因此立陶宛语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以及原始印欧语的重构相当重要,弗兰茨·博普、奥古斯特·施莱谢尔、阿达尔伯特·贝岑贝格尔(英语:AdalbertBezzenberger)、路易·叶尔姆斯列夫、弗迪南·德·索绪尔与弗拉基米尔·托波罗夫(英语:VladimirToporov)等语言学家均曾研究过立陶宛语。
  
  立陶宛语可分为奥克施泰提亚方言(英语:Aukštaitiandialect)与萨莫吉提亚方言两大方言,前者主要通行于立陶宛中部、南部与东部,后者则流行于西部,因萨莫吉提亚方言使用许多和奥克施泰提亚方言不同的词汇,有些语言学家将前者视为一独立的语言,两方言中复元音uo与ie的发音也有差异。
  
  立陶宛文使用稍经修改的拉丁字母书写,在16至17世纪逐渐成熟,当时的学者米卡洛尤斯·道克沙(英语:MikalojusDaukša)、斯坦尼斯洛瓦斯·拉波洛尼奥斯(英语:StanislovasRapolionis)、阿布拉欧马斯·库尔维埃蒂斯(英语:AbraomasKulvietis)、尤纳斯·布雷特库纳斯(英语:JonasBretkūnas)、马尔蒂纳斯·马日维达斯(英语:MartynasMažvydas)与孔斯坦蒂纳斯·希尔维达斯(英语:KonstantinasSirvydas)等人推广使用立陶宛语,并编纂字典与书籍,孔斯坦蒂纳斯·希尔维达斯于1620年左右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语字典,为拉丁语、波兰语与立陶宛语的三语字典;丹尼尔·克莱恩(英语:DanielKlein(grammarian))于1653年以拉丁文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语的文法书《立陶宛语文法》(GrammaticaLitvanica);19世纪的语言学家卡齐米埃拉斯·布加编纂了更为详尽的20册《立陶宛学术辞典》。
  
  20世纪作家尤纳斯·亚布隆斯克里斯(英语:JonasJablonskis)的文学作品对立陶宛语文的发展影响重大,他将字母ū引入了立陶宛文中,他考察的语言学资料至今仍为学者研究、编辑时使用的参考文献。
  
  宗教
  
  天主教自1387年立陶宛基督化以来即为该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全国信仰天主教者占77.2%,沙俄与苏联时期政府推行俄罗斯化政策,天主教会均受到迫害,苏联时期许多天主教神父与修女领导反苏抵抗运动,他们在1972年至1989年出版《立陶宛天主教会记事》,纪录当局对教会的迫害以及其他qinfanrenquan的行为,立陶宛北部的十字架山即为和平抵抗的象征,苏联政府曾数次尝试以挖土机将其破坏。
  
  除天主教外,立陶宛有4.1%的人口信仰东正教,多为俄罗斯裔立陶宛人,另外有0.8%信仰东正教旧礼仪派,其社群可追溯至十七世纪中叶。宗教改革对立陶宛的影响不若在东普鲁士、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般强烈,信仰基督新教者只有0.8%(路德宗0.6%、归正教会(英语:LithuanianEvangelicalReformedChurch)0.2%),有文献记载二战前信仰新教的人口占3.3%,多为居住在克莱佩达地区的德国人与普鲁士立陶宛人(英语:PrussianLithuanians),但他们在战后多被驱逐,现时的新教徒多为本地立陶宛人。1990年代起也有新的福音教会来到立陶宛。此外利普卡鞑靼人(立陶宛鞑靼人)仍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尚存的犹太人也维持了犹太教的信仰与文化。
  
  近年来一种称为洛姆瓦的新异教信仰人口渐增,洛姆瓦脱胎自立陶宛神话的多神信仰,遵循波罗的海地区古代的信仰仪式,崇尚自然的神圣,且具有祖先崇拜的元素。2001年人口普查(英语:Lithuaniancensusof2001)显示立陶宛有1,270人尊奉波罗的海传统信仰,2011年则增加至5118人。
  
  文学
  
  早期的立陶宛文学(英语:Lithuanianliterature)有许多是以拉丁文写成,例如14世纪的格迪米纳斯信件(英语:LettersofGediminas)与明道加斯法典。16世纪初的诗人尼可劳斯·胡索维阿努斯(英语:MikołajHussowczyk)也是以拉丁文写作的立陶宛早期作家,他于1523年写成的诗作《水牛外观、野性与狩猎之诗》Carmendestatura,feritateacvenationebisontis描述了立陶宛的自然风光与风俗,也提及了一些政治与宗教的议题;同年代有诗人以“立陶宛人米哈罗”(MichaloLituanus)的笔名写成专著《鞑靼人、立陶宛人与莫斯科人的风俗(英语:Demoribustartarorum,lituanorumetmoscorum)》,但直至1615年才出版;1560年左右维尔纽斯市长奥古斯提努斯·罗顿都斯(英语:AugustinusRotundus)以拉丁文写作立陶宛历史,但此书今已佚失;尤纳斯·拉德瓦纳斯(英语:JonasRadvanas)模仿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艾尼亚斯纪》写作了拉丁文长篇史诗《拉德维利阿斯(英语:Radivilias)》,歌颂立陶宛大公国贵族米科瓦伊·拉齐维乌在乌拉之战(英语:BattleofUla)(立窝尼亚战争)战胜沙俄。17世纪仍有立陶宛作家以拉丁文写作,如著有许多神学与音乐书籍的日吉曼塔斯·利奥克斯米纳斯(英语:ŽygimantasLiaukinas)。
  
  16世纪开始出现了以立陶宛语写作的书籍,以神学书籍为主。1547年马尔蒂纳斯·马日维达斯编纂、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语书籍《教义问答概要(英语:Catechi ofMartynasMažvydas)》,为基于马丁路德《路德小探题(英语:Luther'sSmallCatechi)》的波兰语译本而编成,不久后米卡洛尤斯·道克沙也将耶稣会教士亚科伯·雷德斯马(JacoboLedea)所著的教义问答翻译成立陶宛语出版。
  
  18世纪诗人克里斯蒂约纳斯·多内莱蒂斯为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立陶宛作家,其诗作《四季(英语:TheSeasons(poem))》以六步格(英语:hexameter)写成,是首个立陶宛语的虚构文学作品。19世纪初立陶宛文学受古典主义、感伤主义与浪漫主义等思潮影响,重要作家有麦洛尼斯(英语:Maironis)、安塔纳斯·巴拉纳斯卡斯(英语:AntanasBaranauskas)、西莫纳斯·道坎塔斯、奥斯卡·米洛什(英语:OscarMilosz)与西蒙纳斯·斯坦内维丘斯(英语:SimonasStanevičius)等。十九世纪末沙俄颁布立陶宛书刊禁令,查禁所有以拉丁字母印刷的立陶宛语出版物,有许多书籍走私者(英语:Lithuanianbookugglers)私下传播立陶宛语书刊,使立陶宛语免于消亡。
  
  建筑
  
  立陶宛境内有约20座城堡(英语:ListofcastlesinLithuania),还有许多古代贵族(英语:Lithuaniannobility)的宫殿与庄园,许多留存至今。泽尔维诺斯(英语:Zervynos)与卡皮尼什基艾(英语:Kapiniškiai)为民族村(英语:Ethnographicvillage),保留了许多历史悠久的老屋。
  
  约翰·克里斯托夫·格劳比茨(英语:JohannChristophGlaubitz)、马尔钦·克纳夫斯(英语:MarcinKnackfus)、劳里纳斯·古采维丘斯(英语:LaurynasGucevičius)与KarolPodczaszyński(英语:KarolPodczaszyński)等17至19世纪的立陶宛建筑师(英语:ListofLithuanianarchitects)将巴洛克与新古典的建筑引入立陶宛,使维尔纽斯成为东欧巴洛克风格的重镇,维尔纽斯旧城因建有大量巴洛克式教堂等建筑而获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战后的战间期立陶宛的临时首都考纳斯建了许多装饰风与立陶宛民族浪满主义风格的建筑,为欧洲装饰风建筑的代表之一,获选欧洲遗产标识(英语:EuropeanHeritageLabel)。
  
  戏剧
  
  立陶宛主要的戏剧院包括维尔纽斯的立陶宛国家剧院与维尔纽斯旧剧场、考纳斯的考纳斯国家剧院(英语:KaunasStateDramaTheatre)和克莱佩达的克莱佩达剧院(立陶宛语:Klaipėdosdramosteatras)等;著名剧团包括怪人剧团(英语:KeistuoliųTeatras)以及剧作家奥斯卡拉斯·科尔苏诺瓦斯(英语:OskarasKoršunovas)和吉蒂斯·伊瓦纳斯卡斯(英语:GytisIvanauskas)的剧团等;Sirenos(意为警报器)、TheATRIUM与Nerkįteatrą(意为潜入戏院)等为立陶宛重要的戏剧节。
  
  音乐
  
  立陶宛传统音乐(英语:Lithuanianfolkmusic)为波罗的音乐的一支,使用拨弦乐器(康科勒琴(英语:Kanklės))与管乐器,传统音乐多用于风俗仪式,包含一些多神异教信仰的元素,可因地区分为单音(英语:monophony)、异音(英语:heterophony)与复音(如苏塔廷内斯Sutartinės)三种型式。1924年第一届立陶宛音乐节(英语:LithuanianSongFestival)于考纳斯举办,1990年起音乐节每四年举办一次,每年均吸引约三万名传统歌舞的表演者前来参加,2003年立陶宛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音乐节共同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1636年9月4日,数名意大利歌剧家在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邀请下,于立陶宛大公宫演出歌剧,为立陶宛首次的歌剧演出。现时维尔纽斯的立陶宛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有歌剧演出,为立陶宛的重要演出场地,由独立艺术家组成的维尔纽斯城市歌剧团(英语:VilniusCityOpera)也有歌剧演出。
  
  19世纪末的艺术家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纳斯·丘尔廖尼斯为立陶宛历史上重要的画家与作曲家,在他35年的人生中创作了超过200首歌曲,对立陶宛文化带来重要影响,为象征主义、新艺术运动与世纪末艺术的代表人物,还被认为是欧洲抽象艺术的先驱之一。1970年代布罗纽斯·库塔维丘斯(英语:BroniusKutavičius)、奥斯瓦尔达斯·巴拉考斯卡斯(英语:OsvaldasBalakauskas)、奥努特·纳布泰特(英语:OnutėNarbutaitė)与维德曼塔斯·巴图利斯(英语:VidmantasBartulis)等新世代的作曲家逐渐登上舞台,他们尝试将现代极简主义及新浪漫主义(英语:Neoromantici (music))与立陶宛传统音乐结合,以创造新的曲风;同时期维亚切斯拉夫·加内林(英语:VyacheslavGanelin)、弗拉基米拉斯·塔拉索瓦斯(立陶宛语:VladimirasTarasovas)与弗拉基米拉斯·切卡西纳斯(立陶宛语:VladimirasČekasinas)三位爵士音乐家的组合(加内林/塔拉索瓦斯/切卡西纳斯三人组)奠定了维尔纽斯爵士乐派的基础,立陶宛今有维尔纽斯爵士音乐节(英语:VilniusJazzFestival)、考纳斯爵士音乐节(英语:KaunasJazz)与比尔什托纳斯爵士音乐节(立陶宛语:BirštonasJazz)等艺术活动。
  
  合唱也是立陶宛文化的重要元素,维尔纽斯是迄今唯一出过三个欧洲六大合唱联赛(英语:EuropeanGrandPrixforChoralSinging)优胜合唱团的城市。
  
  立陶宛音乐资讯中心(英语:MusicInformationCentreLithuania)(LMIC)为在国内外推广立陶宛音乐的非营利组织。
  
  摇滚/抗争音乐
  
  1944年苏联占领立陶宛后,立陶宛的艺术创作受苏联审查制度(英语:CensorshipintheSovietUnion)限制,任何批评政府的艺术均遭查禁。1965立陶宛的第一批摇滚乐团(英语:RockmusicinLithuania)成型,包括考纳斯的Kertukai(立陶宛语:Kertukai)、Aitvarai与Nuogiantslenksčio,以及维尔纽斯的凯斯图蒂斯·安塔内利斯(英语:KęstutisAntanėlis)、Vienuoliai与GėliųVaikai。1987年至1989年立陶宛音乐家举办了摇滚游行(英语:Rokomaršas)(Rokomaršas)音乐节,在歌曲中加入了暗讽时政的比喻,为促成波罗的三国独立之歌唱革命的重要一环,阿尔吉尔达斯·考斯佩达斯(英语:AlgirdasKaušpėdas)担任团长的后现代摇滚乐团安蒂斯(英语:Antis)(Antis)为当时最活跃的乐团之一,在其歌曲〈僵尸〉(Zombiai)中即有关于苏联红军占领立陶宛、在乌克梅尔盖驻军的歌词;维陶塔斯·凯尔纳吉斯(英语:VytautasKernagis)的歌曲〈科罗拉多金花虫〉(Koloradovabalai)中,金花虫暗指配戴近卫军丝带的苏联人。
  
  立陶宛甫独立时,摇滚乐团Foje(英语:Foje)风靡一时,其演唱会吸引上万人进场,1997年乐团解散后,原吉他手安德留斯·马蒙托瓦斯(英语:AndriusMamontovas)仍是立陶宛乐坛的重要人物。
  
  另一名歌手马里约纳斯·米库塔维丘斯(英语:MarijonasMikutavičius)创作了立陶宛体坛国歌〈三百万(英语:TrysMilijonai)〉与2011年欧洲篮球锦标赛(立陶宛主办)的主题曲Nebetylisirgaliai。
  
  饮食
  
  立陶宛料理与北欧料理相似,但仍颇具自己的特色,使用的素材包括大麦、土豆、黑麦、甜菜、蔬菜、浆果及蘑菇等本地农产品,沿海地区也常有鱼类料理,起司、酸奶、酸奶油与奶油等也是重要的饮食元素;传统料理中的肉类主要为腌制,如烟熏香肠、火腿、斯基兰迪斯香肠等;汤品则有牛肝菌汤、白菜汤、甜菜汤、牛奶汤与数种粥品。黑麦面包为立陶宛传统料理的主食,早餐、午餐与晚餐均会食用,并在传统祭仪中扮演重要角色。
  
  立陶宛料理受德国饮食影响,引入了许多猪肉与土豆制品,如东欧黑布丁(英语:Kishka(food))、立陶宛土豆布丁与传统甜点树蛋糕,而传统肉饺基比奈(英语:Kibinai)则源于信奉犹太教的卡拉伊姆人。另外因过去许多立陶宛贵族聘用法国厨师,立陶宛饮食也受法国饮食的影响。
  
  波罗的人制作蜂蜜酒已有上千年历史,啤酒(英语:BeerinLithuania)为现今立陶宛最受欢迎的酒精饮料,早在11世纪即有农家酿造啤酒的纪录,被用于传统祭仪中,近代立陶宛人则以农家酿造为基础,开发了商业酿造啤酒的生产模式。根据2015年统计,立陶宛为欧洲单位人口啤酒饮用量第五高的国家。
  
  节日
  
  立陶宛有两个国庆日,一为2月16日,纪念1918年立陶宛独立法案签署的日期,另一为7月6日(立陶宛国家日(英语:StatehoodDay(Lithuania))),纪念1253年明道加斯建立立陶宛王国;6月24日的圣约纳斯节(英语:SaintJonas'sFestival)(仲夏节)是源于多神异教信仰庆祝夏至的节日。截至2018年,立陶宛全年共有13个国定假日。
  
  除国定假日外,立陶宛重要的庆典与活动还有维尔纽斯的圣加西弥禄市集、维尔纽斯国际影展(英语:Vilnius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考纳斯城市日(英语:KaunoMiestoDiena)、克莱佩达海洋节(英语:KlaipėdaSeaFestival)、时尚感染(英语:Madosinfekcija)(立陶宛最大的时装秀)、维尔纽斯书展(英语:VilniusBookFair)、维尔纽斯马拉松(英语:VilniusMarathon)、立陶宛音乐节、维尔纽斯爵士音乐节、恶魔石露天音乐节(英语:DevilstoneOpenAir)、大萨莫吉希亚骷髅地节(英语:大薩莫吉希亞骷髏地節)与阿普奥莱节(立陶宛语:Apuolėsfestivalis)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