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陇右朱门(月底求双倍月票) (第2/2页)
可以说,李德裕对科举的态度和他力主削藩是一致的。
他们都在维护世家子弟的权益,不同的是李德裕还给庶族留了一条上升的道路。
对于二者,刘继隆都不选,因为他压根瞧不上所谓的世家子弟。
他一个奴隶出身的家伙,干嘛站在世家的角度选择?
哪怕他后世的制度无法照搬,但明代完善的科举制度摆在他眼前,他抄不了后世,还抄不了明代?
尽管明代科举值得诟病的也不少,但这并不妨碍它是近代以前,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
它没有唐宋的门荫,没有满蒙的其它仕官通道,相较前后者来说较为公平。
正因如此,明代大量上层官员出身贫寒家庭,从匠户出身到摆摊卖豆腐出身,各种出身应有尽有,官员大多由科举入仕。
在明代科举制度上做出改进,总比沿用这个时代的制度好。
如今他地盘不够大,人才不够多,钱粮不够充足,因此所培养的学子学识较为浅薄,数量也无法压倒这群世家子弟。
可随着时间推移,以他掌握的印刷技术和资源、人口,他就不信他还收拾不了这群人。
不过在此之前,他需要足够多的寒门子弟来为自己加强麾下学子的学识,而这才是他拉拢李商隐的目的。
想到这里,他脸上露笑容道:“他们争来争去,为的都不是天下百姓,而你我不同。”
“你是庶族,而我是布衣,加入他们诚然可以顺风顺水,但我更喜欢挑战强者。”
李商隐还没从刘继隆的这番话中领会真谛,刘继隆便继续道:
“陇右两万余学子,目前所学,虽然足够他们所用,但他们还年轻,好似辰时的太阳,将在学习中不断高升。”
“他们需要学习,而目前的陇右,已经无法提供更多的知识给他们了。”
“我欲在陇右设立国子监,由你兼领国子监祭酒,国子监辖制小学,大学。”
“小学便是如今的各州县学堂,而大学便是专设狄道的大学堂。”
“我需要李别驾你向外招募一些寒门子弟,让他们来陇西担任要职,哪怕是只懂经史典籍者,也能在大学担任博士,以正七品待遇抚之!”
闻言,李商隐呢喃道:“大学、小学……”
见状,刘继隆也说道:“《礼记·王制》中有云:王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我这里没有那么多钱粮建造离宫,只称大小学时因为容易区分。”
刘继隆所说的《礼记》内容,翻译过来便是:“天子命令办教育,然后设立学校。小学设在王宫的南边左侧,大学设在郊外。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的大学叫頖宫。”
辟雍是周天子为世子及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四周有水环绕,其形如璧,故称辟雍。
頖宫是周代诸侯所立大学,仅东、西两门以南有水,其北无水,故称頖宫。
老实说,即便李商隐也曾看过《礼记》,也花了不少时间才回想起刘继隆所说的这段话。
“节帅之才学,真令下官佩服……”
李商隐不免敬佩作揖,而刘继隆表情轻笑,心里却汗颜。
这些东西,都是他昨夜询问封徽,然后通过翻书才学到的知识,可比不上李商隐他们这种信手拈来的厉害。
“下官在各镇幕府中任职日久,也知晓不少庶族子弟。”
“待我修书与他们,即便他们不来,也应推荐所识之人前来。”
“不过以国子监为名,这未免有些逾制,不如先将人请过来再说。”
李商隐与刘继隆商量着,刘继隆自然没有不同意的说法。
为了保障李商隐能带来足够的人,他还做出承诺道:
“凡是来到陇右,有所才学之人,皆实授官职,即便不满陇右而离去,某也会发其路费,送其归乡。”
这年头的寒门庶族,没两把刷子,还真不敢来藩镇任职。
哪怕有滥竽充数之徒,刘继隆也有办法把他们赶走。
至于他们日后是否会登高位,又或者会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到陇右的学子,这点刘继隆也并不担心,因为他早就有了后手。
想到这里,刘继隆起身对李商隐作揖,而李商隐也连忙站了起来。
“劳烦李别驾了!”
“节帅哪里话……”
李商隐作揖起身后,便继续说道:“既然节帅无事,那下官先回府上,向诸多庶族子弟写信送出。”
“李别驾慢走。”
“节帅留步……”
二人推脱几句,便各自离开了正堂。
李商隐已经忘记了自己一开始的目的,现在只想着完成刘继隆交给他的任务。
至于刘继隆,他则是走出了都护府,朝着城内某处巷子走去。
“刘节帅!”
“节帅!”
“节帅……”
“大家新年好啊!”
街道上,许多百姓见到刘继隆,纷纷朝他作揖打着招呼,刘继隆也热情回应着新年好。
虽然狄道已经下雪了,但众人笑容洋溢,只觉得四周的气温都高了不少。
经过热情的信念招呼后,刘继隆也带着几名亲兵来到了距离都护府三百多步外的一处巷子,并直接走了进去。
不多时,两扇红色的大门出现在他眼前,门口则是由十二名兵卒戍卫。
他们见刘继隆来了,连忙行动起来,为刘继隆打开了大门。
“弟兄们辛苦了……”
刘继隆朝他们作揖,同时朝里走去。
红门内是一个回型中庭,中庭便有近两亩的空地,有草地和跑道。
中庭四周是一间间砖瓦结构的廊房,也可以说是教室。
这里只有一层,有一号到七号这七间大廊房。
刘继隆走到一号房面前,将其房门打开前,他回头看向几名亲兵:“你们就在外面找个地方坐着,等酉时了再叫我。”
“是!”几人站的笔直,刘继隆笑着推开门,向里面走了进去。
随着他走进来,原本安静的廊房内响起了唱礼声。
“起立!”
“参见节帅……”
不算宽阔的廊房,却整整有着几十名青少年,他们的位置好似后世大学的课堂,前低后高,能让所有人都看得到刘继隆。
刘继隆轻笑走上台,解下披风挂在角落,目光望着这群十五六岁的少年娃娃,十分谦和。
“今天是我迟到了,我向你们说声对不起。”
“从今天开始,你们不要称呼我为节帅,叫我先生就行。”
“你们都是五泉县学堂中提前毕业的学生,今天把你们召集到这里,也是代表你们要接触新的东西,学习新的东西了。”
“这些东西学好以后,你们中有的人会成为以后陇右国子监的先生,有的人会成为军中的伙长、队正,还有的人会成为衙门里的直白、流外。”
“不管你们日后将会成为什么人,我希望你们都不要忘记你们的穷苦人的出身,尽可能帮助那些和我们曾经一样穷苦的人。”
他话音落下,一名个头不高的少年人举手道:“先生,陇右还有和我们以前一样穷苦的人吗?”
刘继隆朝他看去,见这少年人比四周的同学都要矮小,脸庞还很稚嫩,长眼浓眉。
“你跳级了吧?怎么比其它同学小了那么多啊?”
“我比他们小了四五岁,今年九岁。”
少年人解释着,刘继隆笑着点点头:“好啊,读书不到三年就跳级读到这里了。”
他夸赞一句,随后才回答起了少年的问题。
“陇右有十三个州,现在鄯州和廓州还有好几万苦出身的同胞等着我们去解救。”
“解救了他们,陇右就不会再有和我们曾经一样穷苦受难的老百姓了。”
“不过走出陇右,这个天下还有许许多多和我们一样穷苦的百姓,我希望你们像我们解救你们一样,亲自去解救他们,然后像我一样,站在讲台上,给他们娃娃讲课,你们说好不好?”
“好……”
他们的声音拖得老长,而刘继隆也转身在悬挂的那块黑板上用石灰粉笔写下了四个字。
随后他转过身来,看向学生们笑道:“这是今天的第一课,现在请你们把它读出来。”
面对刘继隆期盼的目光,这群普遍十四五岁,少量九、十岁的学生纷纷喊出了那四个字。
他们的声音很稚嫩,却让刘继隆脸上笑容更为洋溢,让教室外保护刘继隆的那些兵卒纷纷惊讶回头。
乌云恰逢此刻散开,露出一抹阳光,驱散了新年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