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 第726章:大明官员体系变法

第726章:大明官员体系变法

第726章:大明官员体系变法 (第1/2页)

朱元璋听到这里,其实已经有些心动的感觉了。
  
  不过还是问道:“大孙可是想过,如果官员太多,也不见得能够真的把百姓的事情办好。”
  
  “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原本一人负责就可以,现在突然几人都在负责同样的事情,其中如若有一人不愿,那么这事情则必然会造成拖延。”
  
  “况且人多了,怕担责的人也会更多,许多人会将此事推脱至于别人的身上。”
  
  “对于百姓来说,章程将会变得更加复杂,一个衙门可以解决的事情,现在要跑几个衙门,还不见得能够解决。”
  
  朱元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朱英发现老爷子果然是敏锐,一下子就正中其中要害。
  
  这样的懒政行为,在后世可最为常见了,也是最普遍的行为。
  
  朱英回道:“爷爷说的这些,是很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问题,因此就不去做。”
  
  “没有完全的体系,现在的体系同样有着许多的缺陷,孙儿所设计的这套,从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将现在官员所负责的政务细致化,章程化,从很大的程度上来说,就等同于稀释了官员的权力。”
  
  朱元璋问道;“那你说说,如何细致化。”
  
  朱元璋兴趣上来了,倒不是说他非常认可大孙的想法,而是这句稀释官员权力,正中了朱元璋的心。
  
  对于官员,或者说大部分的官员,不管是朝堂还是地方,朱元璋都严重缺乏好感。
  
  他总觉得,大部分官员一个个都像是蛀虫那般,不断的啃食大明王朝。
  
  这也是朱元璋先前杀起贪官来,没有丝毫手软的缘故。
  
  朱英心下思索了一番后回道:“以礼部举例,目前礼部总负责的事务很多,在人员上却差别极大。”
  
  “譬如礼部主客清吏司,掌控我大明外交之事宜,然而现在仅仅只是在我大理寺便有十数之常驻外使,如今我大明海运昌隆,万国来明,于外交之事上,礼部主客清吏司仅不过是六人主持。”
  
  “如若遇派遣使臣之事,还需朝廷另外安排人员,这其中涉及到的语言,沟通,习俗等各方面的问题,又要从零学起。”
  
  “孙儿觉得,如今牵连万国,日后于外交之事上,则必然极其重要,因此可将外交事宜单独列出,每一国有专门人员进行对接,及时了解属国之消息,他国之往来,互通有无。”
  
  “现如今,教育是我大明之重,大明未来的发展,是建立在人才的基础上,如若我大明人才够多,那在各行各业,定然可以蓬勃兴盛。”
  
  “亦如户部之赋税,户籍,俸饷,田地等,均由一部之主持,其中但凡有贪污之现象,查探起来尤为困难。”
  
  “这些所负责之事,完全可以进行拆分,单立一部,再立总管。”
  
  “如此细化之后,六部权力将会得到极大的稀释,各部各行其事,无有推脱,则再无宰相之忧,我大明皇权将会得到更高程度上的集中,后世子嗣也无须去担忧出现权臣之事。”
  
  朱元璋本身对于制度就很擅长,听完大孙的话后,立即就感觉到可行性非常之高。
  
  这就相当于变法了,还是大法。
  
  “此事推行,动荡朝野上下,不可大刀阔斧,当徐徐图之。”
  
  “其中人员的选定,也是个问题,总不能框架搭好了,全都空缺了吧。”
  
  “咱觉得可以一步步来,大孙你先选着人,有合适的,就把职责进行划分,然后确立衙门总领事宜,尽力做到不劳民伤财,动摇根基。”
  
  自古以来,变法向来鲜血流淌,朱元璋对于变法之事,倒不觉得有太大的阻力。
  
  现在的大明,也没有什么能够阻碍爷孙俩的大臣。
  
  有那不听话的,直接拖出去砍了就是。
  
  爷孙俩谈论间,这事就这么直接给定了下来。
  
  这就是皇权的好处了,根本不需要太过于在乎别人的意见,一言而行。
  
  朱英得到老爷子的认可,心里也放下心来。
  
  其实把后世的体系搬到如今的大明来,朱英心里也有些不确定是否靠谱,但总感觉比现在的大明官员体系要好吧。
  
  现在的官,负责的政务内容太繁杂了,一来是权力太大,二来事务缠身,不是大才还真就很多事情都搞不好。
  
  事实证明,只要不是彻彻底底的文盲,其实在当官上面,不一定要太多的学问才能干好。
  
  只要心里是真正为百姓办事,一般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翰林院。
  
  这里曾经是天下文人最为向往的地方,可现在随着大明的繁荣,理因更加兴盛的翰林院,却显得有几分荒凉。
  
  “自从太孙介入朝堂之始,我翰林院越发不受重视,如今已然没有多少学士,再能由此而入仕途。”
  
  “谁说不是呢,吏部受到太孙变法,已不再从翰林请官,如今想要入仕,注重基层锻炼,我等已然年岁大矣,这身子骨,哪里还可下乡奔波。”
  
  “徒之奈何,诸位也就知足吧,至少在这翰林院中就任,朝廷可没少给俸禄,比先前倒是生活舒适了不少。”
  
  “唉,我等寒窗苦读数十载,又岂是为了这区区几口饱饭,心中抱负难以施展,每日不过修书撰史,实在是.唉。”
  
  “太孙变法,如今翰林院这养才储望之所,已然是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啊!”
  
  翰林院的大堂里,十多翰林聚在一起谈论,都感叹如今的失落。
  
  原先翰林院地位很高,哪怕是各部尚书见了,那也要客气三分。
  
  只因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
  
  除开修书撰史外,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诸多事宜,地位清贵,极其容易成为朝廷重臣。
  
  可如今,首先是吏部上。
  
  除开皇权钦点,现在的官员要按照新的规矩从基层干起。
  
  哪怕是今科状元,也要先行到地方锻炼,还非是主官,得从县丞开始干。
  
  有了政绩,且要满两年红线,才可由吏部考校,再次提拔。
  
  从翰林院直接过渡到朝廷重臣这个路子,现在已经是被锁死了。
  
  这也导致翰林院的地位不断下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